奔赴深蓝!射阳书写渔业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2025-09-16 14:48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杨兰玲 沈磊  
1

中国江苏网9月16日盐城讯 天赐良港润万物,依海而生孕繁华。盐城市射阳县地处江苏沿海中部,坐拥107.8公里黄金海岸线,769.5万亩广袤无垠的蓝色海域在此铺展。潮间带中,100多种底栖生物肆意繁衍;浅海区域,20多种经济鱼类自在游弋,共同构筑起一座生机盎然的天然“粮仓”。

近年来,射阳县扎实践行“大食物观”,着力推动渔业“向岸上走、向深海走、向休闲渔业走”,渔业经济总量长期位列江苏前列、盐城市首位,获评江苏省海洋与渔业重点县、全国水产百强县等称号。

潮起潮落间守护“活态粮仓”

9月中旬,属于“海边人”的年度盛会如约而至。历经数月伏季休渔,渔民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开渔节。伴随着庄严而嘹亮的汽笛长鸣,数百艘整装待发的渔船依次解缆启航,劈波斩浪驶向无垠的黄海。据悉,此次开捕涵盖多种作业类型渔船,将根据海洋渔业资源监测情况,对多种经济鱼类进行有序捕捞,旨在坚守海洋生态保护底线,推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捕捞,作为射阳县传统支柱产业,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格局。全县233艘海洋捕捞渔船主机总功率高达4.03万千瓦,这一数据位列全市第一。除本地渔船外,常年进出射阳渔港的外港籍渔船多达1000余艘,带动5000多名从业人员投身渔业生产,全县常年海产品捕获总量稳定在20万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蓝色动力”。

“大海没变,但咱捕鱼的装备、停靠的港口是真的不一样了!”从事海洋捕捞行业三十余年的老渔民包永和,谈及这些年的变化,眼中满是感慨。他的渔船从最初简陋的木质船,逐步升级为配备先进设备的大马力钢制船。而他脚下的黄沙港,也从昔日“小渔村”,一步步蜕变为现代化“大港口”。

最让包永和惊喜的,是黄沙港渔港二期项目。作为一座现代化综合型渔业集散基地,这里不仅配备16座突堤码头,还计划建设水产品交易、冷冻仓储、渔需物资仓储等功能区。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渔港不仅能满足1000艘海洋渔船日常停靠需求,还将打造一座日产2000吨的国内最大制冰厂,并配套建设岸基型水上加油点。届时,渔民们只需凭借一张“一卡通”,便可在渔港内完成加水、加冰、加油等补给操作,极大提升渔业生产效率。

如今,智慧化、生态化已成为射阳海洋渔业的靓丽底色。嬗变,起始于观念转变!潮涨潮落之间,射阳人不再急于下网,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海洋资源永续生长:实行严格的伏季休渔制度,开展苗种增殖放流活动,加强沿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一系列生态工程为海域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筑起坚实屏障。

“我们将始终以‘守护活态粮仓、推动绿色发展’为核心,让传统捕捞产业既保有‘烟火气’,又焕发‘新活力’。”射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蟹苗之乡”到“蓝色牧场”

秋风起,蟹脚痒。每当秋意渐浓,膏满黄肥的大闸蟹便成为餐桌“常客”,吸引无数食客的味蕾。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全国每10只大闸蟹中,就有7只“故乡”在射阳。

在射阳港沿海生态育苗基地内,成匡连片的规模化养池星罗棋布、一望无际,这里育苗总面积达3.5万亩,年总产量75万公斤,占据全国蟹苗市场份额70%以上。

蟹苗“王者地位”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与产业布局。近年来,射阳县聚焦水产种业发展,着力激活水产“芯”动能:一方面打造现代水产种业产业园,为种苗培育搭建专业化平台;另一方面积极联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海淡水鱼、虾、蟹的育种技术优化、品种展示推广及新品种研发等关键领域协同攻关。截至目前,全县专业从事海水种苗培育企业达120家。

“多点发力”才能推动“全面开花”。在龙源射阳新能源公司的海上风电场,一座半潜式养殖平台正在加快建设。平台下方1万立方米养殖水体里,大黄鱼苗将在风机旋转的“庇护”下生长。“风电渔业同步发展,不占耕地、不毁滩涂,预计一年养殖收益1200万元!”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网箱已完成制作并开展下水试验,9月份开始首批大黄鱼试验投苗。

从“蟹苗之乡”领跑,到“蓝色牧场”探索,射阳县正以科技赋能渔业,为沿海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鲜活样本。

从“卖原料”到“造品牌”

去头、剥壳、挑虾线,伴随着工人手指翻飞,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虾仁落入盆中……眼下正是虾仁生产旺季,在盐城市怡美食品有限公司,百余名工人平均每人日剥虾50斤以上,车间每天加工原料虾1.5万到2万斤,产出成品半成品虾仁约2吨。

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怡美食品凭借强大的加工能力和优质的产品品质,其生产的虾仁、鱼糜等产品成功端上全国2000多家火锅店的餐桌。“以前,渔民们只能低价售卖海鱼、海虾等原料产品;现在,我们通过精深加工,将这些原料制成预制菜、速冻海鲜等产品,附加值实现翻番。”公司负责人自豪地介绍道。

怡美食品的转型,是射阳县水产品加工产业的缩影。在黄沙港海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射阳港健康产业园,35家水产品加工企业“抱团”发展,年加工产值50.98亿元。其中,“鱼味一品”“鹤乡味”“鲜怡”等品牌凭借过硬品质,在全国市场打响名号。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渔业产业链延伸,除了鼓励水产品精深加工,还抢抓‘电商+直播’发展机遇,打造渔港创客中心,建有电商直播厨房、沉浸式直播间,定期开展电商实操训练,培养带货达人数百人。”黄沙港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升级的“引擎”,还藏在渔港的变迁里。在“泊心·黄沙港”景区,渔业文化与旅游体验正在悄然融合:渔档长街烟火升腾,刚从渔港卸下的海鲜还带着海水的咸腥,转眼就被厨师做成美味大餐;街旁的海鲜大卖场人声鼎沸,卖主们热情地向游客介绍挑选海货的技巧,耐心细致、热情周到;走进“鱼眼看世界”主题公园,海底景观长廊、海洋生物科普展柜等业态精彩纷呈,游客们在玩乐中触摸海洋渔业的原始肌理……以多元业态为纽带,串联起“看海、知渔、品鲜、寻趣”完整体验链条,这不仅让游客深度感受射阳渔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渔港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潮起潮落,奋斗不息。从“渔业大县”向“海洋强县”迈进的道路上,射阳人正以生态守好“活态粮仓”、以科技激活产业动能、以融合拓展发展空间,奋力书写着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杨兰玲 沈磊)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