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2日盐城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岁月悠悠,战火硝烟纵然消散,历史记忆却难以忘怀。走进革命历史积淀深厚的红色老区——盐城市海兴控股集团新滩盐场,重温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抗战记忆,追思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们,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海兴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追溯革命足迹 感悟初心使命
1941年,新四军开辟盐阜抗日根据地,为解决根据地的军需民用,新四军和民主政府采用民办公助的方法在场区拓建晒盐池滩,以新四军的“新”字开头,又为与敌占区盐滩相异而名,亦有新生之意,故定名为“新滩盐场”,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1944年5月,中国共产党新滩支部委员会在玉华所诞生,成为江苏淮北盐场第一个党支部。从此,新滩盐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日益发展壮大,至抗战胜利结束时,年产盐达到80万担,向联合政府年上缴盐税达4000万元华中币,被誉为“华中金库”。
“新滩盐场自建滩以来,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从未涉足过,是淮北盐场唯一的红色根据地,时称‘淮北盐场的小延安’。”今年101岁的新滩盐场抗战老党员王恒屯,手捧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激动地说道。

驻足观展忆史 触摸往昔峥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新滩盐场宋公堤纪念馆,市民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以及详实的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到宋公堤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苏北抗战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修筑过程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党史故事,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盐场军民的鱼水情深。
纪念馆讲解员特别讲述了在苏北沿海地区,至今流传的一首民谣,“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民谣道民心。抗日战争时期,以宋乃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带领盐阜区上万民众修筑一条全长45公里的捍海长堤,沿海地区百姓万众欢腾,将海堤命名为“宋公堤”。改水治土、种粮、植棉、取鱼虾、办盐场……有了宋公堤的护佑,沿海百姓生产生活有了保障,从此兴垦种植、安居乐业。这是新四军到盐阜地区后为人民群众办的一件大实事,是我们党一心为民的历史见证和生动缩影。

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奋进力量
走出宋公堤纪念馆,来到新滩盐场海盐生产基地现场,继续探寻盐场的红色历史脉络。
海盐生产是利用风能和太阳日照蒸发海水的纯天然物理生产,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分为纳潮、扬水、制卤、结晶、收盐等几大工序。1941年,新四军开辟盐田,在场区试铺了两份八卦滩。八卦滩,系仿我国古代八卦阵图铺筑而成,在1941年当年就产盐近2000担。20世纪60年代,盐场对旧式八卦滩进行全面技术升级,1997年海盐产量最高峰达20万吨。
历史激荡人心,精神历久弥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滩盐场赓续伟大抗战精神以及新四军铁军精神,积极响应盐城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秉持“全力服务海兴控股集团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实体化转型发展”的经营理念,推进资源组合成立绿化养护公司,承接滨海港月亮湾、S327部分路段、输港北路、启动区等310万平方米绿化养护工程和131万平方米道路保洁任务;先后实施两期计1.9万亩低产盐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企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华丽转身;加强闲置面积利用,实施1.18万亩海水大匡围工程,成功与大公司签约合作,与中海油签订万亩纳泥池土地租赁协议,实现了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积极探索园林绿化、冬瓜种植、垃圾清运等业务,为盐场今后深度融入开发,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积累了经验,开启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新时代征程。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盐场人高擎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炬,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锐不可当的奋斗姿态、攻坚克难的无畏勇气,奋力谱写助力海兴控股集团高质量发展的“红色答卷”。(陆胜利 洪峰 朱芸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