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赋能破解零碳园区实践难题——访江苏碳汇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军纯
2025-08-29 16:04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袁登国  
1

中国江苏网829日盐城讯 “破解零碳园区建设难题,关键要先补‘认知课’,“双碳”不是简单的减碳指标,而是全链条的产业升级。”829日,在盐城环保科技城双碳大厦,江苏碳汇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军纯寥寥数语,点明了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逻辑。

这位自2009年就深耕“双碳”领域、主动从公务员岗位提前退休的先行者,如今身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双碳”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浦东新能源协会理事,其掌舵的江苏碳汇林,正以“认知赋能+能力建设”双轮驱动,为地方政府与企业提供可落地的转型方案。

“跑遍全国上百个园区,我发现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陷在两个误区里。”王军纯直言,一是把“零碳”等同于“新能源堆砌”,屋顶装光伏、路边立风电就认为“达标”,却没触及降碳目标值及产业流程优化;二是把“碳抵消”当“真减碳”,靠买碳信用凑数,成了“数字零碳”,实则未动碳排放的“真筋骨”。

这些误区的根源,是对“双碳”系统性的理解不足。在王军纯看来,零碳园区不是孤立的环保工程,而是串联产业、能源、金融、管理的“综合载体”。“曾有一家3C企业产品全部出口,对绿电直供要求极高,很多方案都没有解决企业降碳过程中的用电成本、新能源指标申请难等现实问题。我们诊断后发现,它的空压机系统有20%节能空间——单这一项的减碳量,就直接降碳11.4万吨。”他举例说,只盯能源端、忽视全链条,零碳很容易“走偏”,甚至陷入“投入大、见效慢”的困境。

更普遍的焦虑是“零碳=高成本”。“很多政府和企业怕投入打水漂,其实零碳里藏着经济效益。”王军纯解释,这种焦虑源于认知不到位——没看到能耗降低的成本节省、碳交易收益,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零碳不是负担,而是新机遇。”

“推进‘双碳’,得先让政府和企业懂‘为什么做’‘怎么做’。”王军纯把自己定位为“双碳”传道人和“双碳”实践探索者,从2015年起,带领团队开展300余场“双碳”培训,培训人次超过4万余人,覆盖企业职工以及发展改革委、生态环保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培训不搞‘空对空’,既要讲战略,更要教方法。”王军纯介绍,课程细化到“碳核算边界怎么定”“零碳技术路径怎么选”,“双碳”知识传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企业到双碳大厦参观和学习,了解碳盘查方法、参与碳交易实践,并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把“双碳”知识传播到学校课堂、企业实践、街道社区。组织到盐城环保科技城青洋绿色智造零碳产业园建设进行现场教学:对照排放边界范围,识别企业排放源,学碳足迹监测工具使用,把抽象战略转化为“操作手册”。

“有位园区干部课后说,以前觉得零碳是‘任务’,现在明白是‘机遇’。”王军纯说,这种认知转变是零碳建设的“思想基础”——常态化、专业化的培训,能让政府和企业从“被动接任务”转向“主动找路径”。

盐城环保科技城青洋绿色智造产业园,是“认知+能力”双轮驱动、把“双碳”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样本。作为核心服务商,江苏碳汇林第一步先做“认知赋能”,帮园区和企业明确“零碳不是一刀切,而是按需定制”,再通过能力建设,支撑园区搭建“海绵城市+绿电直供+智慧监测”三位一体系统。

“青洋的实践证明,先建认知、再强能力,零碳园区能落地、能见效。”王军纯打了个比方,“认知是设计图,得想明白建什么房子;能力是砖瓦和工匠,没有扎实的碳核算、技术整合,再好的设计图也落不了地。”

谈及未来,王军纯认为,零碳园区是“双碳”战略的“微观细胞”——每个园区做好了,全国“双碳”目标才有根基。而要让“细胞”活起来,需政府、企业、服务商协同:政府搭框架、定方向,企业主动转型,服务商补“认知+能力”短板。

“中国‘双碳’服务商要具备‘双重基因’:懂国际规则,帮企业应对碳关税;更懂服务痛点,不照搬国外模式。”王军纯说,江苏碳汇林未来会深化碳核算、碳咨询服务,推动更多“青洋式”项目落地,让“认知+能力”模式惠及更多地区。

“‘双碳’转型不是短跑,是马拉松。”王军纯最后说,唯有先统一认知、再补齐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零碳园区才能成为产业绿色转型的“引擎”,为“双碳”战略注入持久动力。(袁登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