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20日盐城讯 “四年前,我第一次在射阳站坐上高铁去南京……我从小关子来,成长的路上,我始终受到家乡文化的滋养。”8月16日,伴随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博士生张羽的亲身讲述,一场延续了14年的爱心助学盛典在盐城市射阳县海河镇拉开帷幕。
从零星资助到体系化帮扶,从少数人参与到全民接力,十四载春秋流转,海河镇的奖学助学活动早已超越了资金帮扶的表层意义,成为这片土地以文明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落下的浓墨重彩。

十四载爱心接力,“崇文重教”扎根乡土
地处射阳县西部的“盐关古镇”海河镇,因清乾隆年间曾在此增设关口,所以也被称作“小关子”。
百里海河门前过,低吟浅唱入海流。河海相济赋予了“小关子”弄潮争先的豪迈,也孕育出物产丰饶的沃土。水脉滋养,时盛岁新,这座城镇逐渐淬炼出独特的精神品格:崇文重教,赓续不绝。
“这种薪火相传的善举,照亮了学子们的梦想征途,温暖了游子们的赤子之心。”海河镇党委书记刘德龙的话语掷地有声。14年来,这场奖学助学活动从未间断,背后是镇党委、政府的持续推动——每年将教育投入纳入民生实事清单,建立“企业+爱心人士+政府”多元资助体系,帮助一批批学子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政府带头,爱心接力。苏州市盐城商会荣誉会长、盐城友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昌春连续14年参与助学活动,他常说:“是海河的水土养育了企业,现在该我们为家乡孩子铺条路。”而这份爱心也融入百姓血脉——“中国好人”李余礼自费创办校外辅导站义务辅导留守儿童11年;退休教师陈德忠组织“五老”们发挥余热献身关心下一代工作……
从奖励优秀学子到辅导留守儿童,从企业大额捐助到村民点滴参与,海河镇用行动证明教育是最好的“传家宝”,文明是最美的“村风牌”。如今,漫步海河,校园读书声朗朗动听,农家书屋灯火常亮。这份由乐善好施、崇智尚学汇聚的幸福感,正在这片土地不断延续。

红色基因浸润,“精神根脉”赋能成长
在“振兴杯”大学生奖学助学活动现场,一部短片让许多人热泪盈眶——新四军十九烈士寻亲纪录片《寻亲路上》,讲述着发生在海河大地上的英雄故事。
1944年,19名新四军战士在海河阻击战中壮烈牺牲,当地村民冒死掩埋烈士遗体,代代守护英灵。2023年,海河镇联动射阳县人武部、县委宣传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部门成立烈士寻根小组,跨省联动为无名烈士寻找生前所在部队。这场跨越时空的“寻亲”,正是海河镇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
作为革命老区,海河镇红色资源丰富。“烈士红色长廊”精心绘制红色故事,记录峥嵘岁月;永坛村红色文化传习所里,老党员常态化开讲“红色故事会”,孩子们听得入迷;海河革命烈士陵园丰碑耸立,清明时节常有老人孩子带着鲜花祭扫……
近年来,该镇更充分利用“陡港小岛凉亭”“农耕文化博物馆”等文化阵地,组织理论宣讲服务队开展“乡村歌会”“直播间里说党史”等特色活动。当红色故事被编成快板、党史知识成了“直播考题”,红色基因便在创新传播中真正“活”了起来。
“接续奋斗是最好的缅怀!我们将继承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红色精神,精进学识,锤炼本领,与家乡同心同向,为海河贡献智慧与力量!”活动现场,受助学子动情表示。

文明实践聚力,“海河新风”吹拂万家
“理论宣讲接地气,技能培训解难题,这实践所就是咱的‘精神加油站’!”近日,在海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民们围着刚结束“电商直播”培训的志愿者点赞。
为让文明实践融入日常,海河镇将文明实践所与农耕博物馆、大米文化馆、草编文化馆等文明实践点位串联成线,通过收集群众“点单”需求,量身策划各类特色活动。
“理论talker秀”上,“百姓名嘴”用“水稻生长”比喻政策落实:“就像育秧要顺应时节,政策落地也得贴合实际,急不得、慢不得。”接地气的比喻逗得大伙直乐;“理论金句问答vlog”里,00后志愿者用“潮言潮语”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在短视频平台收获大量转发点赞;技能培训更是“按需定制”,针对农户需求开设种植、养殖课程,邀请专家田间授课,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欢声笑语中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向心力。
“合唱队每周排练,‘文明实践赶集’场场爆满,村里的笑声比以前多了!”海河镇居民王丽娟笑着说,闲暇之余,自己还会参加镇里组织的草编DIY、中医养生课堂等,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交到朋友。
暮色渐浓,河水依旧静静流淌。助学的接力棒仍在传递,红色的种子已生根发芽,文明的微光汇聚成了星河……海河的故事,正伴随每一缕黎明的晨光接力续写。(杨兰玲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