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8月6日盐城讯 近日,在盐南高新区伍佑街道福兴(公荡)村,一座由改善后农房精心打造的“福兴驿站”悄然开放,用一方小小的天地,深情书写着连接过去与未来、融合乡愁与发展的时代大文章。

走进“福兴驿站”,小院收拾得井井有条,院中将水井、石磨、木板车等散落的农耕记忆“请回家”,每一样生活设施和生产工具,仿佛让人又回到了过去的生活场景。


在共享茶社休息区,数位游客、村民正一边悠闲地喝茶聊天,一边翻看着《报刊文萃》《连环画报》《大众电影》等流行期刊。在一旁的陈列区,则展示着老式炒面、炒米花、小磨香油、古法酱油、手工菜籽油、农家大米等农产品。“这里有大麦茶、小麦茶、姜米茶、酥米茶、炒米咖啡等品种。”福兴村负责人介绍,从试运营情况来看,茶饮很受大家欢迎。


在农耕文化展示区,一面墙上展示着过去用过的犁、河泥罱子、木掀等农业生产工具。这些过去农户家中常见的生产工具,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都成为人们心中的回忆。墙上一张1958年12月由国务院颁发、周恩来总理签署的老奖状特别引人注目。据了解,解放初期,构港村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办万头生猪繁殖场获得了首张“国字号”“农业先进单位”奖状,这张奖状不但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伍佑农民鼓足干劲、建设社会主义的饱满热情,也是伍佑农业史上的高光时刻。


沿着楼梯拾级而上,墙上挂有伍佑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先进集体等各个时期的老照片,慢慢浏览,仿佛再现20世纪农村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二楼的乡愁文化体验区,也是该驿站的“情感核心”,这里精心复原了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农村生活的典型场景,集中展示了老式的唱片机、洋油灯、搪瓷缸、老式座钟、铁皮暖水瓶等生活用品,每一样都承载着那个年代的记忆和温度。在房间里,宁波床、床头柜、梳妆台、办公桌、马桶等老家具一应俱全,包括20世纪80年代陪嫁必不可少的脚踏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这里面很多物件,包括这些皮箱,都是我们村民捐的。”一旁观看的村民热情地介绍说。

“福兴驿站是福兴(公荡)村‘乡遇福兴’综合体重要组成部分,是街道党工委‘红链兴农·融旅聚力’发展思路的生动实践。”福兴村负责人表示,它不仅是游客感知乡村的“歇脚点”,更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新引擎”。“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盘活资源,依托农房改善保留房屋,积极引入农旅业态,做大做强农旅版块,以乡愁为墨,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陈卫江 刘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