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1日盐城讯 粮食产能连年稳定在百万吨以上,“东台西瓜”入选全国“土特产”名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居全省榜首,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持续保持全省第一等次……今年以来,东台市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在智慧赋能、基础提优、产业融合上持续发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稳健,乡村振兴图景愈加壮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中答卷”。

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东台市拥有耕地180万亩,高标准农田130多万亩,以及规模全省第一的60万亩设施农业,以占全省2.9%的耕地,贡献了全省6.2%的蔬菜和15.5%的禽蛋,充分彰显“大粮仓”“大菜篮”的硬核担当。

作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东台市大力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近期举办的设施番茄授粉机器人应用培训班成为生动注脚。在嘉满仓“番茄工厂”,种植大户们目睹机器人灵活穿梭,1500平方米每小时的效率远超人工点花。“现在机器省成本、果子更匀称!”种植户赞叹。

依托政策、技术、人才联动机制,市级财政三年投入超6000万元,搭建全域智慧农业生态。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9.02%,其中特色农业机械化率81.95%。三仓镇番茄实现全流程机器人作业,富安镇蚕桑机械增效40%,手机远程操控灌溉已成现实,科技为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高标准农田是稳产保供的“压舱石”。今年,东台市计划总投资超1.6亿元,在7个镇推进新一轮建设,持续夯实丰收根基。南沈灶镇晨光村的1.1万亩高标准农田是缩影:新建20座泵站、14.34公里灌溉管道终结“靠天吃饭”;17座机耕桥、4.5公里机耕路畅通大型农机下田;1522亩土地平整后,流转率跃升至90%,规模化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六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和“东农云”大数据平台,实现了高标准农田从“建好”到“管好用好”的跃升。

乡村不仅要丰产,更要宜居宜游。东台市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对标“十有”标准补短板,优先建设群众急盼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围绕“一片引领、多村振兴、全域和美”思路,G344沿线正串点成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项目建设快马加鞭:97个补短板项目全面开工、90%竣工;57个提升类项目91%开工、55%竣工;66个结余资金项目77%开工、55%竣工。目前,全市已打造超100个特色农旅点位,拥有60多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品牌:“甘港老家”沉浸乡愁,“红庄”体验农趣,“方东苗木研学”引人入胜。依托“世遗+非遗”双核驱动、“S352+G344”两轴牵引布局,东部沿海、西部水乡、中部田园三大旅游带互联互通,“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成为现实画卷。

从智能农机的“巧”到高标准农田的“实”,从粮仓满盈的“丰”到农旅兴旺的“乐”,东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加清晰开阔。带着“国字号”光环与“省前列”实力,全市正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奋力续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嘹亮的振兴之音响彻黄海之滨。(王智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