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31日盐城讯 “没想到我随口提的‘让村里老人有个固定活动场所’,没多久就成真了!”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沙荡社区的王大爷看着刚改造的文化活动中心,笑得合不拢嘴。这温暖一幕的背后,是省委驻响水县乡村振兴工作队创新推行“群众基础建设需求点单+驻村第一书记领单破题+工作队帮促资金助力结单”机制,用党建引领打通民生帮扶“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精准“点单”:把话筒递给群众
工作队驻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各驻村第一书记和17个挂钩村“两委”班子成员带着“民情日记本”走村入户,与村民拉家常、聊发展。
“村里的灌溉渠夏天漏水严重,影响插秧”“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管,家长在外打工不放心”“想发展大棚蔬菜,但缺技术指导”……从基础设施改善到公共服务提升,从产业发展扶持到矛盾纠纷调解,村民们把最迫切的愿望一一写在清单上,共收集4大类上百条“民生清单”,每条清单都标注着村民姓名、联系方式和诉求详情。工作队党支部还定期汇总梳理,形成“需求台账”,为后续帮扶工作找准了方向。
“项目谋划不能‘拍脑袋’,要听群众的呼声,由群众点单,必须是群众真正的急难愁盼。”响水县委副书记、省委驻响水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冯树春说,我们制定了“周跟踪、月汇总、季调度、年观摩”项目推进机制,还联合村“两委”建立“清单审核制”,对收集的诉求逐一核实,确保每一张“订单”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党员“领单”:把责任扛在肩上
“灌溉渠修缮项目我领了!”“困境儿童‘梦想小屋’改造我来协调安排!”在响水县运河镇的“民生清单认领会”上,驻村第一书记们争相“举手”。
工作队以党建为纽带,推动村党组织与派驻单位党支部结对共建,将“民生清单”转化为“任务清单”,由驻村第一书记根据自身专长和资源优势主动“领单”,并签订“责任状”,明确完成时限和具体措施。
运河镇新条村驻村第一书记吕振经认领困境儿童“梦想小屋”改造任务清单后,随即与家长、孩子进行沟通,拿出1.5万元对留守儿童水苗苗(化名)的居住间进行重新粉刷装修,并配备床、桌椅等生活用品,让孩子有个宽敞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开展‘港城村晚、幸福你我’春节联欢晚会、‘七一’走访慰问生活困难老党员等活动,我们都积极组织参与,让老百姓不断提升幸福感。”陈家港镇沙荡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席东风说道,“党员领单不是‘走过场’,工作队会定期‘晒单’,进度慢的要‘补课’,确保件件有着落。”
高效“结单”:把资源聚到实处
“结单”环节,工作队整合了派驻单位、部门等多方力量,形成“1+N”帮扶体系。针对陈家港大湾社区“无特色产业、群众增收渠道少”的清单,大湾社区驻村第一书记高雷、沙荡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席东风多次与镇村领导讨论协商,拿出资金搞起海虾温棚养殖和服装加工项目;面对“村里道路坑洼”的诉求,工作队投入资金新建水泥路,方便群众出行;为解决电动车停车和充电安全难题,工作队安装了便民雨棚及户外充电桩设备。
在双港镇合蒲社区,村民反映“老年人就近就医难”,合蒲社区驻村第一书记杜薇了解后,立即组织人员升级改造村卫生室,建了中医阁、康复服务室、处置室等,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理疗康复等多项医疗服务,为群众在家门口提供更加优质、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以前想吃中药调理肠胃,要跑几里路乘车去县医院,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把病治好,这‘单’接得太及时了!”村民张大妈感慨道。
从解决“急难愁盼”的小事,到推动产业发展的大事,省委驻响水县乡村振兴工作队以“点单、领单、结单”机制为抓手,让党建引领有力度、民生帮扶有温度,在一件件实事兴办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为响水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2024年,工作队挂钩的17个村集体年平均收入达54.4万元,同比增长25.9%,其中9个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1个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在响水乡村大地上,道路更宽了,产业更旺了,笑容更多了,一幅“党建红”引领“振兴美”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夏月明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