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26日盐城讯 农家少闲月,沃野添新绿。今年夏种时节,盐城市阜宁县不少农户都应用了最新推广的节本增效新技术,力求从水稻栽插时就抢得稳产先机,为秋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江种业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标准化农田里正在进行机械化插秧作业。今年,中江种业的一万亩制种田预计能一周内完成插秧,可为周边三百万亩农田提供优质稻种。

从空中俯瞰,2台大型插秧机正在水稻田里有序作业。伴随着轰鸣声,机器驶过之处,一排排嫩绿的秧苗被均匀插入水田,静待秋日好收成。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夏种是秋收之始,得益于制种产业的有效优势,公司接连把新技术新品种运用在制种稻米生产上,今年公司将“制种稻父母本”同时播栽,让原本需要分步完成的多项农活实现了一体化作业。

江苏江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城介绍,这块田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杂交制种水稻一个新品种的插秧工作,该品种的父母本生育期比较相近,可以实现父母本同时机械栽秧,大大减少了人工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公司近年来也在不断推进杂交水稻生产过程中本地实际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相结合的探索模式,实现制种产业(走向)优质高效发展的道路。

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让夏种事半功倍。在郭墅镇万亩良田,水稻已经完成大面积栽插。和普通毯状育秧不一样,这里全面推广了钵苗机插技术,即在每一个秧盘的钵内定量撒放种子,能节约用种量一半左右,而且每个秧苗都是单独形成的小土球,整体移栽过程中不会因为农机秧针的撕扯造成断根,影响返青活的效果,使移栽初期管理更加省心方便。

阜宁县益稼谷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刚说:“一是智能灌溉系统的运用,包括智能泵站、智能闸阀、田间水位自动控制,能够有效节水,并且能够根据水稻的生育需求合理地使用水资源;二是钵苗栽插,钵苗带有土球钵体,根系比较健壮,栽插后易于管理,返青快、低节位分蘖多、易高产,钵苗栽插密度合理,分蘖节位低的话可以拿到大穗,每亩产量相对于毯苗能够提高到150斤左右,每亩增加效益大概在200元左右。”

依托科技赋能,阜宁县许多种粮大户实现了水稻种植管理提速增效。当前,正是秋粮奠定产量的关键时期,水稻栽种开启“智能模式”,多种技术设备的运用,更利于形成壮秧,更利于实现高产丰产。
需要提醒广大农户的是,在水稻栽插管理上要注意适期早栽和定期田管,秧苗栽后一周内,要及时查苗,对缺苗5%以上的田块,及早补苗,栽后要坚持薄水勤灌、间歇露田,促进秧苗早发根、早活棵。(姚磊 江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