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高水平校企融合培训体系 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25-05-27 16:45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周旭芳 沈晓晨  
1

中国江苏网527日盐城讯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既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改革发展任务,更是“双高计划”建设的“第一资源”。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双师素质,从顶层设计推进校企共育,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包括“骨干教师培养、教育教学创新、教育科研创优和社会服务提升”四个维度的教师专业标准,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依据,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金风科技、天虹国际集团等龙头企业签订了校企共建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把校企合作推向深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学校与江苏金风科技共同成立海上风电装备产教联合体,与盐城签约联合企业开展四技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学校年度横向技术服务到账金额逐年提高,2025年预计到账1800多万元。学校依托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等办学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与美国、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等20多个国家的院校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格局。学校通过构建“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发展质量”全链条发展体系,高质量推进来华留学教育,推进“海外学院”建设,打造“和美”留学品牌与“职教出海”国际化办学标杆学校,顺利通过来华留学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认证,入选“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

纺织服装学院:职教出海 精准对接国际教育链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针对海外工业园区紧缺的纺织人才需求,持续完善课程体系,改进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实施涵盖智能纺织技术升级、纺织企业管理、中越跨文化沟通等培训项目,年均培训规模超过2000人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了力量。越南籍“染整技术”“现代纺织技术”订单班留学生在天虹工业园区(越南)核心企业的关键技术或管理岗位承担重要工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职教出海 培育人才

针对“走出去”企业本土化人才需求,学校将国际职业标准融入专业与课程,构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员工培训、高标准语言文化传播”多维一体的“文化+技能”培养体系。学校秉持“深植融合”的办学理念,依托国家示范性纺织职教集团等平台,构建“外国专家工作室+校内研发中心”双核驱动的协同平台;柔性引进海外知名高校院士,组建跨学科技术攻关团队,针对纺织产业出海面临的技术难题开展应用型研发。双向技术流动机制既提升了企业的海外竞争力,又推动双师团队积累实战经验,反哺课程内容更新。

学院教师奔赴越南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学校积极拓展海外学院的科技研发工作,建立越南(天虹)技术转移分中心,设立重点“揭榜挂帅”项目,涵盖面料开发、功能性印染助剂开发、纺织机械自动化等多个技术领域。其中,“超短细柔生物质纤维可纺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并实现了国际技术转移和转化,有效助力天虹集团在纺纱技术领域转型与技术迭代。

汽车与交通学院:创新培训模式 促进双师团队快速成长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积极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国家级汽车制造类“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平台,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与北京运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豫硕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高水平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培训团队,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协同共育在专业领域培训工作中的特色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好需求调研和培训规划。

省赛培训-事故车、水泡车与火烧车判定

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进行训前、训中、训后“三段融合”,坚持问题、目的、实践三重导向,落实学、研、磨、评“四阶递进”开展沉浸式培训活动。培训期间,基于政策、理论、实践三个层面优选邀请了校党委领导、国赛专家组长与成员、国赛及省赛金牌教练、国赛评委裁判以及行企专家组成“五融合”高水平师资队伍,综合师德师风教育、规程解读、备赛实务、竞赛案例评析、技能点操练等培训活动,保障了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传授式”向“沉浸式”转变,将传统的“学为中心”转变为“做为中心”,让所有学员深度介入,在实操中发挥学员的自主性、创造性,形成双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让学员们满载而归。培训开发了两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资源,受训学员培育的学生取得了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交通运输赛道(汽车营销组)金奖、银奖。

智能制造学院:校企互聘,产才融合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在“校企互聘+产才融合”理念的指引下,与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深入合作,通过组网融通、协作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促进了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与双向奔赴。双方共同举办了长虹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的揭牌仪式,联合召开了江苏省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班的开班仪式,签约培养了80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学徒。这一举措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急需的技术人才,也为学校的专业教师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机会。

学院与企业互聘导师

智能制造学院与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人才互聘。学校专业教师在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企业的导师在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向传递。特别是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仇云杰担任了智能制造学院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企业带头人,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双方联合申报的《产教联动、科创双驱、德技并修:智能制造领域机电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获批推荐申报省教学成果奖。同时,校企双方还联合编写了三本教材,共建了省市域产教联合体,并与企业共建了机电设备技术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智能制造学院在走出去请进来的互聘合作中,提升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这种校企互聘、产才融合的合作模式,不仅画出了更大的同心圆,也为双方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遗学院:大师进课堂 绽放校企深度融合之花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通过“讲—学—用”融合,搭建大师实训平台,科学制定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教学板块,层层递进。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非遗政策,扩展国际视野。创新陶瓷“工、艺、形”发展思路,聘请专家37名,包括大国工匠钟福洪、景德镇陶瓷协会党支部书记马俊、国家一级技师黄火林等,师资涵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校教授及博导、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等,形成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校内教师+校外名师”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记录大师授课全过程,积累非遗传承教育资源。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协同育人

非遗学院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成功举办国家级“助力乡村振兴——陶瓷装饰技艺与创新发展”研修班。该研修班是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的有效路径,是学校培养“双师”骨干教师的有力举措,是探索非遗传承人职业教育培养的典型案例,是弘扬“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周旭芳 沈晓晨)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