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19日盐城讯 站在黄海之滨极目远眺,巨型风机与光伏矩阵在广袤滩涂上交相辉映,LNG储罐群如钢铁巨人般巍然矗立。在“双碳”目标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下,盐城黄海新区这片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发展热土,正以“人工智能+绿电+冷能”为强劲引擎,全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矢志打造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坚定不移地向着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未来大步迈进。

通江达海 突出夯基筑本 畅通区域发展主动脉
2025年1月22日,滨海至淮安高速公路(简称滨淮高速)盐城段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黄海新区高速公路网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在黄海新区的发展版图中,“公铁水海”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通过系统化、科学化布局,有机融合成一个高效运转的整体,宛如强劲有力的动脉系统,为新区发展持续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养分。沈海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主干道构成陆上交通的“主动脉”,凭借1小时通达盐城主城区、2小时融入上海“经济圈”的显著时空优势,使黄海新区成为长三角核心区向沿海拓展的重要战略节点。

4月15日,黄海新区滨海片区至中东的首条汽车滚装航线正式开通,首班货轮满载国产汽车向着迪拜杰贝阿里港破浪前行。据盐城港滨海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航线的开通为长三角汽车出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打通了全新动脉,也为推动盐城市外向型经济“提档加速”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盐城港滨海港区、盐城港响水港区两港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在深入推动海河联运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智慧”元素犹如灵动笔触,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壮美画卷增添了别样光彩。
在盐城港响水港区前沿泊位,一艘满载货物的散装货船正安静地停靠,它摒弃了传统燃油发电机,转而借助低压岸电系统获取电力。盐城港响水港区的智能岸电系统宛如一位智能管家,能够敏锐感知不同船舶的用电需求,实现“即插即用,即拔即走”的便捷操作。盐城港滨海港区设置调度中心为平台“总枢纽”,集服务、管控、指挥为一体,实现平台与码头互联互通,构建起平台“监督指挥”、部门“协同配合”的闭环管理智能体系,可实现在平台“地图”上实时标记设备持有人员的位置信息,对多个设备频道进行语音、视频、位置信息等一体化实时指挥调度。
滨海港铁路专用线接入青盐铁路,与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相连,形成“北联陇海、南接沪宁”的铁路货运走廊。而规划中的盐泰锡宜城际铁路建成后,将实现“1小时到南京、3小时到杭州”的高铁通勤圈,为黄海新区产业经济的跨区域流动打开“极速通道”。
在港口、铁路、高速等交通方式的互联互通下,黄海新区实现了从“交通节点”到“产业枢纽”的华丽升级。中海油、国家电投、大唐、三峡、华电、上海电气、国信、天能重工等央企、省属国企以及知名民企纷纷落户,逐步形成了“研发—制造—运输—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以及“交通枢纽—产业集群—创新高地”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让交通优势不断延伸至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领域。

双轮驱动 打造绿色业态 构建“碳路先锋”新格局
近年来,在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强力支撑下,黄海新区以“绿电+零碳”的绿色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科技创新步伐更加有力,全国首批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作为全省电力规划中的首批电网侧储能项目,以及江苏沿海地区的新型储能重点项目,总投资高达5亿元的三峡滨海储能电站于去年6月20日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该电站是国内首个采用组串式储能系统方案建设的共享储能电站工程,该电站运营后每年可消纳新能源发电量约1.46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万吨。
国电投滨海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总投资近7亿元,规划建设200兆瓦/400兆瓦时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于去年6月6日首次并网,是盐城市同批次首个实现全容量并网的独立储能项目。
储能电站与黄海新区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不仅能够在用电高峰时段为新区提供更廉价、更稳定、更清洁的电能,还能够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提升对出口型制造企业的吸引力,进而源源不断地为新区集聚千亿级临港产业增添动力。除了储能电站,黄海新区风力发电产业也在持续发力。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建成江苏省(天能)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攻克厚板材卷绕、对接焊缝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连续在3兆瓦至10兆瓦的塔架制造中取得新突破,单桩吨位从1000吨跃升超2000吨,走出一条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道路,成功将一批批陆上塔筒装船发往玻利维亚等国,为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2025年4月29日,来自澳大利亚的LNG船“费罗尔”号满载7万吨液化天然气驶抵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据盐城“绿能港”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绿能港”累计接卸LNG船104艘,接卸液化天然气约678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250万吨,植树造林9000万棵,对保障我国能源多样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它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把握的机遇。”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表示。产业园依托北京冬奥、杭州亚运绿电溯源实践经验,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全面记录绿色电力生产、交易、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园区绿色电力全生命周期可信证明与多维全景展示,并基于物联设备监测信息,精准跟踪碳流,实现碳管理智慧化,从能源利用、原料制备、成品加工、仓储运输、循环利用等每一个环节开展极限降碳,真正将“全链减碳”落到实处。
目前,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内已规划了丰富的海上风电和光伏资源,现有新能源装机容量213.5万千瓦,年上网电量46.4亿千瓦时。其中,风电44.6亿千瓦时、光伏1.8亿千瓦时,区域内输入电量绿电比例达95%,全年绿电全时段覆盖率79.8%。

创新融合 催生新质生产力 描绘算力经济新图景
当交通优势、能源禀赋与科技创新在黄海新区相遇,一场“冷能+绿电+算力”的融合奇迹正在精彩上演。
“走,放水时间到了。”4月13日上午,黄海新区滨海片区陶湾海洋牧场陆上冷水鱼养殖试验基地内,技术员王晨浩走向输水管道源头准备开阀。随着阀门开启,经过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处理的海水涌入养殖池——这里藏着我国首个“LNG冷能+智慧渔业”的创新密码。
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零下162℃的液化天然气需与海水换热后输送,这一过程每年可释放约348万吉焦冷能。这些冷能不仅可以将海水温度降低5℃,成为三文鱼、多宝鱼等冷水鱼类的“天然空调”,更可以通过LNG冷能交换中心对冷能进行深度利用。
“冷能是LNG中的宝贵资源,液化天然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的冷能,这也提供了丰富的冷能资源。”LNG冷能交换中心项目承建方负责人刘渊介绍,冷能交换中心通过回收和利用LNG在汽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实现能量的高效转化和利用,“不同于其他资源,冷能资源可以多阶使用,冷能交换中心可将转换出来的冷能供冻干食品工厂、速冻冷库、冷链物流等使用,还能为冰雪世界、数据中心、冷水养殖等需要低温环境的场所提供服务,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传统的冻干食品工厂都是采用电力制冷,耗能巨大。”与冷能交换中心一路之隔的低碳冻干食品项目投资方江苏青禾冻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为之表示,使用LNG冷能交换中心提供的优质冷能,项目每年可节约用电2.2亿度,减少碳排放约20万吨。
绿电与冷能犹如“双引擎”,黄海新区凭借着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创新试点“海洋算力”概念,依托LNG冷能与绿电资源,采用“绿电直供+冷能冷却”模式,围绕算力产业构建起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同时,利用近海风电平台建设边缘计算节点,就近处理海洋监测、海上风电运维等数据,有效降低数据回传时延,为智慧海洋、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提供低时延、高效能的算力支持。

海风轻拂,数据流转,冷能涌动,一座兼具绿色生态底蕴与数字科技魅力的未来之城,正以蓬勃之势在黄海之滨加速崛起。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改革开放勇突破、绿色低碳当先锋的动员令。黄海新区将以交通为骨、能源为血、算力为魂,充分发挥盐城市绿电冷能资源优势,向世界展示“生态优先、创新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黄海新区实践样本。(刘谦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