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路径激活“共富引擎”!盐城亭湖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
2025-05-08 16:28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林莲子  
1

中国江苏网58日盐城讯 广袤的亭湖乡村,处处迸发着发展的活力。盐城市亭湖区立足村级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大棚经济、采摘经济、旅游经济等多元化路径,推动村集体经济加速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面开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位于亭湖区新兴镇新永村的军慧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陈军这几天正忙着和工人们一起给西红柿打杈、疏果、绕秧。

军慧家庭农场占地70亩,主要种植西红柿、青菜、菠菜等蔬菜,由于采用有机肥种植,口感好、品质高,深受市场欢迎。“这批花坐果率不错,有的藤蔓上已经挂了五六颗小番茄。”陈军介绍,“这些西红柿本月就能上市。这一茬的产量预计每亩在800010000斤,亩均收入两三万元。”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建了大棚,上市就比较早,收入翻了几番。”陈军说,“我们这边忙的时候,人工需求比较大,就会请周边的村民帮忙,他们额外每年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军慧家庭农场的发展正是新永村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积极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种植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210亩,并邀请农技专家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如今,新永村的蔬菜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周边城市。如今,该村不但百余名农户成功就业创业,村集体经济也有了稳定来源。去年,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管理费和产业分红增收53万元。

在南洋镇月青村曾氏果园家庭农场,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大棚内暖意融融,果香充盈,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点缀在绿叶之间。游客们三三两两穿梭其间,篮子里刚刚摘下的草莓汁水饱满、粒粒诱人。“现摘的草莓特别新鲜,孩子玩得也开心!”市民张敏带着家人专程从市区驱车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

据该家庭农场负责人曾学东介绍,除了草莓,农场还种植葡萄、火龙果等季节性水果。近年来,通过市民现场采摘的方式,不仅解决了水果销售难题,还打响了知名度,吸引更多市民前来,收入也是节节攀升。

为更好地促进林果产业发展,月青村立足实际,依托月青田园综合体,整合11家种植大户组建产业联盟,与省、市农科院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邮政、银宝等67家单位构建稳定销售网络,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还成功培育出国家级生态农场和“亭”字号特色品牌。

此外,该村创新实施“三联三促”工作机制,每年新增村集体收入约16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50个。同时,科学规划村庄发展空间,新增20亩商业物流用地,积极引进上海农文旅企业开发田园综合体,推动产业由传统种植向多元融合转型,为村集体增收开辟新路径,实现产业发展与富民强村互促互进。

在黄尖镇兴农村,潮间带艺术村、国际油画村与鹤龙农场已然成为全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漫步在国际油画村,可以在白墙红瓦间欣赏色彩斑斓的艺术作品,穿梭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油画。

村民的庭院被改造成风格各异的民宿。在“两颗杨树”民宿,游客刚退完房,负责人张文云就立马打扫房间,保证民宿时刻保持干净清爽。据张文云介绍,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会迎来订房高峰,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更是一房难求。如今,张文云日均收入超500元,而像她这样的民宿经营者,在兴农村有数十户。

不远处的鹤龙农场,是集农业科普、亲子娱乐、团建拓展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农场,成为周边市民短途游的热门目的地。游客们在这里既能感受艺术的熏陶,又能体验农耕野趣。

“我村充分发挥毗邻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区位优势,着力培育旅游休闲新业态,通过发展特色民宿、文创体验、农家美食等配套产业,成功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模式,不仅丰富游客体验,也大幅度提高村集体经济。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兴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宏伟表示。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去年,亭湖区113个村(含涉农社区)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46亿元,每个村都超过50万元,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我们鼓励各村立足‘一村一策’,继续推进休闲农业、电商销售、资源盘活等业态融合,让农民腰包更鼓、村集体经济更强。”亭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区将不断优化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攀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林莲子)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