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湖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利用 ECMO(体外膜肺氧合)救治了一名因意外溺水而患上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该病例的成功救治,充分展现了医院在危急重症救治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为进一步完善多学科协同(MDT)机制、快速应急响应机制以及 ECMO 团队标准化运作体系,持续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

74岁的冯奶奶(化名)意外溺水后,被紧急送往建湖县人民医院救治。经检查发现,由于长时间溺水,冯奶奶严重缺氧,即便进行机械通气,血氧饱和度仍无法维持,氧合指数仅为 63mmHg,已发展为重度 ARDS,生命垂危。
面对这一紧急状况,医院医务部迅速组织急诊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进行多科会诊,综合研判冯奶奶的病情后,决定采用 VV - ECMO(静脉 - 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该技术能暂时替代严重心源性休克或呼吸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辅助呼吸与血液循环,为高危患者维持生命,同时也为医护人员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得同意后,重症医学科 ECMO 团队立即实施治疗方案。穿刺置管、管路预充、循环建立…… 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流程精准操作,熟练且迅速地推进各项工作。
暗红色的血液从冯奶奶体内缓缓引出,经过膜肺氧合后,变成鲜红色重新输回体内,血氧饱和度逐渐回升,呼吸状况也得到初步改善。这场与时间的 “赛跑” 赢得了宝贵的第一步。体外循环的成功建立为冯奶奶架起了生命桥梁,赢得了更多的救治时间,但这仅仅是考验的开始,只有对肺部感染、损伤进行有效治疗,患者才能真正渡过难关。
接下来的日子里,重症医学科联合呼吸科、感染科等多学科团队,24 小时不间断守护,密切关注 VV - ECMO、呼吸机等生命支持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每一项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并根据病情的动态发展,持续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经过长达 9 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与精心治疗,冯奶奶的肺部功能逐渐恢复,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成功撤机,随后转入康复科进行后续的巩固治疗和康复训练。近日,冯奶奶身体恢复良好,顺利出院。(赵旻 沈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