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11日盐城讯 在盐城市射阳县长荡镇中河村七组,生活着一个普通的家庭,但这个家庭却因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而显得格外不凡。她就是黄岳群,一位用爱诠释孝老爱亲、用行动书写人间真情的女性。1970年出生的她,以坚韧和善良为底色,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道之歌。

七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婆婆
黄岳群的婆婆赵芳已年过九旬,公公朱金太54岁时因病去世,婆婆7年前因不小心跌倒而瘫痪在床。老人生有三个儿子,起初,兄弟三人轮流照顾老人,每家10天,但这样来去接送很不方便。黄岳群的丈夫朱玉林常年在扬州从事消防工作,只有黄岳群距离婆婆最近,于是,她萌发了主动承担照顾老人的想法,并且告诉哥嫂和弟弟弟媳,让他们安心在外工作与生活。此时,哥哥嫂子和弟弟弟媳都感觉老二夫妇的做法很通情达理,但又觉得很不过意,于是主动提出每月每户给婆婆1000元护理费用,请黄岳群夫妇长年照顾老人。这一想法起初被黄岳群婉言谢绝,她说:“照顾老人是应该的,你们离老家远,来去不方便,我就多吃点苦吧。更何况家里人哪能谈钱呢!”老人的大儿媳翟学銮语重心长地说:“赡养老人是每个做儿女的义务,不能让二妯娌一人太辛苦。我们拿赡养费也是应该的!”就这样,嫂子和弟媳就把赡养费硬塞到了黄岳群的口袋里。
这七年间,黄岳群始终将婆婆视为自己的母亲,倾注全部心血精心照料。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窗前,黄岳群总是第一个起身,为婆婆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为了让婆婆吃得舒心,她会耐心地将食物切成小块,再一勺一勺喂给婆婆,确保老人每一口饭都能顺利咽下。一日三餐,顿顿如此。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黄岳群从未有过一丝敷衍。
除了饮食上的细心照顾,黄岳群还承担了所有的护理工作。每天早晨,她都会帮婆婆洗漱、擦拭身体、更换衣物;每隔一段时间,她还会为婆婆进行全身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入微的关注。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尽管婆婆长期卧床不起,但从未生过褥疮。这份坚持与付出,不仅是对老人健康的保障,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黄岳群的孝顺不仅仅体现在日常护理上,更渗透到每一个细微之处。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她都会把婆婆抱到轮椅上,推着她在院子里晒太阳,让老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每逢节日或特殊日子,她还会制作一些特别的小点心,为婆婆增添生活的乐趣。这些点滴细节,无不彰显出黄岳群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怀。
坚强支柱,独自撑起整个家庭
黄岳群的丈夫朱玉林常年在扬州打工,家中的重担便完全落在了黄岳群一个人肩上。然而,她毫无怨言,默默承担起了家中大小事务。从田间劳作到家务琐事,从照顾老人到教育孩子,黄岳群样样都做得井井有条。
对于正在读高一的儿子,黄岳群同样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即使每天忙得连轴转,她也会抽时间打电话询问儿子的学习情况,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指导。她深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陪伴与呵护,因此无论多累多辛苦,她都不会忽视对儿子的关心。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变得懂事孝顺,懂得体谅母亲的不易,并主动帮忙做家务,减轻母亲的负担。与此同时,黄岳群还要兼顾自己居住在本村母亲的生活需求。她总是在繁忙之余抽出时间陪伴母亲,陪她聊天解闷,带她看病买药。面对两边老人的不同需求,她总能合理安排时间,做到面面俱到。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由衷敬佩。
家风传承,榜样力量感染邻里
黄岳群的孝行不仅感动了自己的家人,也深深影响了周围的邻居。她的大哥朱玉连和大嫂翟学銮住在长荡镇胜利桥小街,虽然平日里帮助女儿带宝宝,但只要有空闲时间,他们就会回来协助黄岳群照顾婆婆,还带回一些好吃的。尤其是朱玉连,经常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赶回家中,为黄岳群分担一些繁重的工作。三弟朱玉伯在上海打工,每逢重要节日也会返回老家,尽己所能和黄岳群一起照顾老人。黄岳群的女儿和儿子也受到母亲的影响,每次回来时,不是带好吃的,就是在床头陪伴奶奶,让孝老爱亲的家风得到传承。
黄岳群的善举赢得了村里人的广泛赞誉。该村七组网格员葛小霞深有感触地说,在她的带动下,整个村庄逐渐形成了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不少年轻人受到启发,开始更加注重孝敬父母、关爱长辈,从而推动了传统美德的弘扬与发展。长荡镇“好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花浴裕还特地登门慰问婆媳俩。
黄岳群的事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道。有人问她:“这么多年一直这样辛苦操劳,你有没有感到疲惫?”黄岳群笑着回答:“当然会累,但我心里觉得很值得。能够照顾好婆婆,让她安享晚年,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安红云 张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