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10日盐城讯 “很好,这里要压平整,刮的时候要一气呵成,让麦秆保持平整。”“这里还可以多刻一点,争取刻到位。”……3月7日,盐城市大丰区南阳镇垦南小学非遗手工课堂上,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沈社国正在给学生们讲解麦秆剪贴画制作技法要领,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麦秆画的世界,让他们在动手制作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引领更多的孩子了解并爱上麦秆画传统技艺,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沈社国是该校一名退休教师,自小酷爱美术,不断追求艺术创作,经过40多年的刻苦钻研,在麦秆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创作的麦秆画《松龄鹤寿》在全国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优秀奖、《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东方明珠》参加“纪念香港回归一周年”国际艺术教育书画大赛获金奖,并在法国举办个人作品展,荣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麦秆画作品《红楼梦》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南阳麦秆剪贴画也于2010年9月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非遗融入课堂、融入基础教育,是传承和弘扬非遗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少年儿童心里播下非遗的种子,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才能成为可能。垦南小学副校长陈继军介绍,学校不仅给学生们安排了每周两节课时间用来学习制作麦秆剪贴画,还设有独立的培训工作室、作品展示室以及多个走廊墙壁展示区。学校还会利用延时服务时间,定期举办麦秆画展览活动,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代表走进校园,共同感受孩子们的艺术创作成果。在展览现场,孩子们通过向观众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及过程,分享学习麦秸画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点燃他们的激情,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我特别喜欢上麦秆剪贴画课,我已经学了两年半了,看着一根根麦秆在我手上变成一幅幅漂亮的画,很有成就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在一道道工序中,我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培养了我很多在学习上的细小功夫。”该校五年级学生熊小雪指着学校走廊开心地说,“那走廊墙上挂的《雷锋画像》《红船》就是我做的。”

垦南小学教师董加进介绍,他与同事姚冬辉都是沈社国麦秆剪贴画的传承人,也是他的教学助理,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熏、蒸、漂、刮、碾、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沈社国坦言,他曾一度担心没人愿意坚持学习和传承这个传统技艺,现在看到一届又一届孩子们高涨的学习激情和一幅幅“鲜活”的作品,感到特别开心,81岁高龄的他也乐于经常到校授课指导。
陈继军表示,该校将不断探索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了解、熟悉、热爱传统文化的内驱力,让非遗的种子在校园扎根、开花。(冯源 董春美 董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