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徐州新沂窑湾战斗:淮海战役的第一枪
2021-04-15 11:31:00  来源:新沂发布  
1
听新闻

这里是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是旧时繁华喧闹的“小上海”,也是红色旅游文化丰富的 4A景区,这里就是新沂窑湾。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窑湾战斗打响了第一枪,自此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最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序幕。让我们一起穿梭岁月,回望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

淮海战役开始前,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即第7兵团)所辖的第25军、63军、64军、100军驻防新安镇地区,第44军驻防海州地区,新安镇是兵团司令部驻地。

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华东局和中原局《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中指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

实现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目标是从全歼第63军的窑湾战斗正式开始的。针对第63军的作战,是一个完整的追击、拦截、围歼的战斗过程。华野苏北兵团2纵、12纵和山东兵团9纵在卢圩、林庄、堰头等打的是追击战,华野苏北兵团11纵、宿北独立团和华野6纵在窑湾京杭大运河南岸、西岸打的是拦截战,华野1纵在窑湾镇区打的是围歼战。

卢圩、林庄、堰头等追击战

11月5日,国民党徐州军事会议后,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立即驱车赶回新安镇,连夜研究部署所属各部向徐州集结。11月6日6时,黄百韬召开第7兵团军事会议,宣布:第7兵团撤至京杭大运河以西,第63军在原地掩护主力西撤后撤退到窑湾附近守京杭大运河西岸。

11月6日戌时,淮海战役拉开帷幕。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按照预定战役计划,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四面八方挺进淮海战场,围歼黄百韬兵团。

11月8日中午,黄百韬兵团主力撤离新安镇西去。

黄百韬兵团主力西撤后,第63军随即撤离新安镇。

11月8日16时许,9纵的先头部队赶到新安镇时,第63军的后卫部队刚刚离开2个小时。

11月8日傍晚,第63军一部分赶到了窑湾,一部分只赶到卢圩、林庄、堰头等地,军部在林庄,后卫部队在堰头。刚停下来做饭,2、12纵就打到了第63军军部的门前;9纵“潍县团”已赶到堰头西和西南的杨庄、何场一带。第63军军部和后卫部队被包围后,遂发生激战。

“潍县团”1营奉命从西面攻击被包围在堰头的第63军后卫部队。当1营官兵接近堰头时,被一条10多米宽的河流——中沟挡住了去路。1营2连孙连长命令1排3班坚决完成架桥任务。1排副排长范学福、3班班长马选云接受任务后,从农民家里借来木梯、门板、车络、绳索,然后用车络、绳索把木梯、门板捆扎在一起,横在河面上。因没有桥桩,很不稳固,人通过容易翻转落水。这时,敌人拼命射击封锁。为了不延误时间,在范学福和马选云带领下,班副彭启榜和战士潘福全、杨玉艾、孙学赞、宋协国、孙克潘、杨学志、孙书贤纷纷跳入冰冷的河水中,10人分为5对,人当桥桩扛起了浮桥,保证了全营官兵顺利通过。

战地记者于11月8日傍晚拍摄的“十人桥”照片

新华社随军记者黎明所写的《十人桥》通讯,11月26日在《大众日报》刊登后,“十人桥”的英雄事迹在部队广为宣传,成为鼓励官兵“团结协力、克服困难、完成作战任务”的强大精神力量。

9纵队司令聂凤智在回忆文章《敢打敢拼英勇奋战》中评价“十人桥”的英雄事迹:“其政治意义,大大超过这一行动的军事价值。”

“十人桥”的英雄事迹被写进了新中国的小学课本;10位勇士扛起浮桥的画面被雕刻在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浮雕中;用于架桥的木梯,现在收藏在北京国家军事博物馆内;被授予"十人桥班"的"潍县团"1营2连1排3班,现隶属天津武警8631部队,仍为10人编制。10位勇士用普通的木梯,用沸腾的热血,用革命的激情和对新中国的无限希望,谱写出了流传百世的华彩乐章。

华野卢圩、林庄、堰头等追击战打响后,第63军参谋长宋健人将已快到达窑湾的第186师557团调回反击。11月9日拂晓,救出第63军军长陈章后,部署残部突围。

“河上勇士”奖旗

窑湾京杭大运河南岸、西岸拦截战

为了从窑湾渡过京杭大运河,第7兵团军事会议后,第63军军长陈章迅速命令第152师455团和第152师、第186师工兵连于11月6日先行赶到窑湾架设浮桥。

6纵于11月8日晚上从窑湾的二湾一带赶到京杭大运河西岸,以两个团的兵力于11月9日拂晓前,消灭了占领小街的第63军152师455团及工兵部队,摧毁了敌人架在京杭运河上的浮桥。黄伯韬电令第63军军长陈章、参谋长宋健人率部南下渡过京杭大运河,向宿迁方向突围。但南面已被11纵、宿北独立团挡住了去路,先后组织三次突围,皆被11纵和宿北独立团打退。至此,第63军被拦截于窑湾镇。11月10日晚上,宿北独立团奉命移至小街至皂河一线的京杭大运河西堤,6纵将阻击阵地移交宿北独立团后,快速西进,向碾庄攻击。

窑湾镇区围歼战

11月9日8时许,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决定,由1纵担任围歼窑湾镇区第63军的任务。11月10日拂晓,在副司令员刘飞的指挥下,1纵1、2、3师分别从东、北、东南三面同时向窑湾外围发起攻击,战至翌日15时,窑湾外围大部分被1纵控制。11月11日16时半,1纵炮兵的榴弹炮、山炮、迫击炮从小上窑、刘宅一线同时炮击窑湾。刹时,炮声隆隆,惊天动地。11月11日17时,发起总攻。11月12日拂晓,窑湾围歼战胜利结束。军长陈章毙命窑湾。

第63军15000余人(其中有2000多人在卢圩、林庄、堰头等追击战中被歼灭)在窑湾战斗中被全歼。这是淮海战役展开后首先被全歼的国民党正规军。

“窑湾战斗第一大功连”——华野一纵一师二团一营二连

窑湾战斗前也进行了一些战斗,但都是保证部队向主要作战区域开进的外围战斗(如山东郯城战斗、马头战斗、万年闸战斗)和一些牵制配合性战斗(如河南张公店战斗),11月8日开始的窑湾战斗才是直接与黄百韬兵团作战的实质性战斗。

1961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的叶剑英等著的《伟大的战略决战》中,收录了时任华野1纵1师政委曾如清的回忆文章——《首战窑湾》。曾如清在该回忆文章中记述:“窑湾战斗对于整个淮海战役来说,这还只是序幕中的序幕。”

窑湾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在碾庄圩全歼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奠定了基础。

(新沂市史志办公室)

标签:兵团;战斗;京杭大运河
责编:徐晓冬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