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彭颂珂)壮大集体经济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一项重要工程。近年来,徐州市鼓楼区丰财街道瓦房社区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径,通过整合辖区资源、盘活闲置资产、释放土地效益,将“沉睡”资产转化为集体经济增收的“一池春水”,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注入新活力。
租金上涨37.5倍,让“沉睡”土地再“生金”
瓦房社区地处鼓楼区东部,属于涉农社区。自2008年国土资源局征收辖区土地以来,经过几批次的土地大量征收以及集体固定资产拆除,导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减少,集体经济发展一度陷入“瓶颈期”。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百姓鼓足腰包?成了社区书记王卫斌心中的头等大事。
经多方探索,王卫斌将目光放在了到期合同上。由于几十年的惯性思维,社区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合同签订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土地流转价格低,不少优质地块被“贱租”,集体资产资源收益严重流失。
位于徐州市东三环104国道773公里处的某加油站,房屋建筑面积329.37平方米,土地面积2000.20平方米,25年前签订的长期租赁合同为每年租金4万元,于今年9月份合同到期。合同到期后加油站招标底价该定多少?成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经社区“两委”多次会议研究和“头脑风暴”,王卫斌详细了解了周边加油站的租赁情况以及经营情况,再找到评估公司对该加油站进行评估,最终将租赁招标底价定为220万元。历时近半年的时间,终于在加油站到期前一个月开始正式竞标。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294万元!”看着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最后闪现的数字,王卫斌兴奋不已。回忆起半年时间的点点滴滴,他不禁感慨:“从8月11日中标,到9月11日租金打至社区银行卡中,终于能安安稳稳地睡个踏实觉了。”
从每年租金4万元涨至294万元,这份租金上涨73.5倍的背后,是瓦房社区充分释放土地经济效益,推动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也让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质的飞跃。
摸清家底,让“沉淀资产”成为源头“活水”
随着合同的成功签订,王卫斌深刻意识到原始合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租期长、租金低的现象。他集中精力对社区56份合同进行归类规整,寻找更多提高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点。
经多次摸底清查,王卫斌发现辖区内三环东路61号场地原徐州某工程机械公司于2023年5月破产搁置,无租金收入达2年之久。为盘活这一闲置资产,王卫斌积极协调、主动出击,经当地人民法院执行审理后收回土地,并通过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租赁发包,最终于今年7月与徐州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租金为每年55万元。
“自从原来那个工厂破产后,这块地荒置已久特别可惜,现在社区通过盘活整治租出去,不仅环境变好了,还能给集体增收,简直一举两得!”社区居民何广滨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居民的心声。
为持续增强社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瓦房社区还将投资购买的银行理财资金转为固定资产,购置了2824.13平方米两处门面房,每年租金收益140万元,为集体经济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在王卫斌的带领下,社区“两委”全面摸排闲置资源、低效利用资源以及自用可利用资源,建立“位置-用途-权属-规模”资源清单,为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需于民,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集体经济取之于民,更要用之于民、造福于民。随着集体经济的跃升,如何让百姓生活更富足、更安逸,是王卫斌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初见王卫斌时,皮肤黝黑、不善言辞,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区人大代表,同时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王卫斌将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初心和“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军人本色刻进了骨子里。扎根基层35年,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获得群众认可,也为瓦房社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每月从社区都能领取760元,每逢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这些节日,社区还为我们送来了米、面、油等慰问品,平时根本吃不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谈及生活变化,社区居民王克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王书记每天都在我们社区里溜达,谁家有困难都找他,他就是我们社区里的‘大管家’。”
为了让社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瓦房社区从提高居民福利、修缮社区道路、完善公共设施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扮靓社区人居环境,进一步增强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百姓的笑容就是检验基层工作成效的黄金标尺。我生长在这片土地,也热爱这片土地,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的工作能够帮助到更多人,那么一切的辛苦努力都是值得的!”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王卫斌的初心。这个退役35年的老兵,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扛上枪,他是保家卫国的英勇战士;放下枪,他是基层治理的“排头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