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工作阵地前移,治理理念革新。在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徐州市云龙区人民检察院常态化入驻彭城街道“人大之家”,推动监督力量转化为暖心服务。守护“城市记忆”、解决群众“头顶上的危险”、畅通楼道的“生命通道”……“人大监督+检察监督”的深度融合,正把群众的“烦心事”变成“舒心事”,于烟火气中写就基层治理的温情答卷。
护“城市记忆” 让文物留住岁月痕
文化路上,两栋青砖灰瓦的老建筑格外显眼——这是中央银行徐州分行收兑处旧址和中央银行徐州分行旧址,墙面斑驳,藏着徐州的城市记忆。可近几年,木质屋面塌陷、楼道杂物堆积、飞线充电等问题频现,让不少老街坊心疼不已。
得知这一情况后,云龙区人民检察院迅速走访摸排,制发检察建议书,把保护老建筑的“紧急信号”送到了街道。彭城街道随即组建整改专班,联合街道应急消防管理局、民政、文旅部门和宣武社区召开专题推进会,明确“消除隐患、保留风貌”目标。
在紧张有序的清理整治后,楼道干净了,楼梯牢固了,阳光重新洒在青砖墙上,仿佛时光倒流。自去年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至今,人大彭城街道工委和云龙区检察院仍一直关注着这两栋老建筑。今年5月,人大彭城街道工委联合云龙区检察院、云龙区文物局、人民监督员等相关单位和个人再次召开听证会,对文物建筑进行现场检查,为文物点位楼房屋顶加装防护网,并在楼道增添警示标志,配置消防设施。“这些老建筑是咱们徐州的根,多亏了检察官和人大代表,让它们能好好地陪着我们!”老街坊们感慨道。
解“悬顶之忧” 让居民出行更安心
“墙皮一掉,空调外机都砸坏了,谁敢从楼下走?”民和小区居民李阿姨曾忧心忡忡。民和小区有三栋老楼外墙因年久失修,墙皮频频脱落,极端天气下险情不断,成了居民“头顶上的心病”。
群众的呼声很快传到了检察官和人大代表耳中。今年4月,人大彭城街道工委联合云龙区人民检察院、街道行政执法和安全生产综合监督办公室一起走进小区开展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和诉求,核实外墙脱落的具体位置、面积和危险程度,同时主动对接区城管局、区房产服务中心,翻出老楼的建设档案,把“病根”摸得明明白白。
8月,推进会明确职责与施工方案。9月,外墙整治工程启动,仅15天便完工。“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当最后一块隐患墙皮被清理干净时,居民们站在焕然一新的楼下纷纷点赞:“多亏了检察官和人大代表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畅“生命通道” 让安全防线不缺位
“楼道堆满垃圾,着火怎么逃?”以往提起南门桥大厦的楼道,居民王师傅总连连叹气。这栋楼里住户多且杂,有些人家装修后把废料直接堆在楼道,时间一长,这里简直成了“垃圾场”,把消防通道堵得严严实实——这成了居民们心里最堵的“坎”。
人大彭城街道工委收到居民反映后,第一时间联系了检察工作室。4月18日一大早,人大代表、检察官、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就一起来到大厦,逐楼逐层排查。不时嘱咐来往的居民:“叔,这些废料堆在这儿不仅占地方,万一着火了可太危险了!”“阿姨,咱们把楼道清干净,住着也舒服不是?”真诚的沟通,让居民们慢慢理解了清理的必要性。
随后,一场“楼道焕新”行动就开始了。彭城街道牵头联合钟鼓楼社区、彭城派出所,挨家挨户动员业主自行清理,两天时间楼道里的杂物就被清得干干净净。居民看着通畅的楼道,甚至自发修缮墙面、擦拭扶手。
为防止问题回潮,在人大和检察双重监督下,街道、社区共同推动居民制定“楼道公约”,建立日常巡查机制,签订《安全、卫生自管承诺书》。如今走进南门桥大厦,楼道整洁通畅,邻里相见笑语盈盈:“楼道敞亮,住着心里都亮堂!”
文物守护、外墙整治和楼道畅通,三个不同的故事,都指向同一个深刻的治理密码:“人大监督+检察监督”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它让法律监督的触角更贴近民生脉搏,也让基层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这是一场监督与执行、法治与民生的“双向奔赴”。未来,这份为民初心还将在彭城的烟火气中,续写更多暖心篇章。(薛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