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里有大健康——徐州经开区医教融合织就校园健康“守护网”
2025-11-06 16:45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万千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项名为“医教融合·健康小屋”的创新实践已经试点了1年。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这片土地上的莘莘学子筑牢健康基石,描绘出一幅“幼有所育、学有所护”的温暖画卷。

10月18日下午,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教融合·健康小屋”项目签约授牌仪式在徐州市鲲鹏中学举行。徐州经开区科教局、慈善总会、徐州仁慈医院共同签署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教融合·健康小屋”项目合作协议》,更多学校加入这个项目,这片“健康星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织密健康防护网,实现校园“第一响应”

2024年9月,徐州经开区率先在徐庄中学、工业学校、金龙湖小学等8所中小学启动“医教融合·健康小屋”试点。其核心,在于引入专业医疗资源,破解校园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过去,学校卫生室常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徐庄中学校长马振飞回忆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就在上学期,一名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慎扭伤,脚踝迅速肿胀。若在以往,我们只能做简单处理并紧急联系家长送医。但那天,驻校的仁慈医院护士第一时间进行了专业的冷敷、固定和评估,有效缓解了伤痛,避免了二次损伤,并及时给出了后续就医建议。家长赶到时,情况已经稳定,他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正是“健康小屋”带来的最直观改变。通过徐州经开区慈善总会的资金支持与徐州仁慈医院提供的专业设备、药品及派驻医护人员,在校园内实现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处理擦伤扭伤,到应对季节性疾病,专业的“第一响应”不仅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更让“小病不出校,急症及时治”从愿景走向现实。

贯通线上线下,打造“全天候”健康守护

如果说驻校医护构成了健康服务的坚实底座,那么线上平台的打通则延伸了守护的半径与时间。徐州经开区科教局局长王志升向记者介绍:“我们探索的‘线下基础诊疗+线上专家支持’模式,相当于把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请’进了校园。”

一位参与试点的学校保健老师分享了她的体验:“有一次,一个学生持续低烧并伴有皮疹,情况有些特殊。我们通过‘健康小屋’的线上平台,直接连线了仁慈医院的儿科专家。通过视频问诊,专家迅速给出了初步判断和居家护理指导,缓解了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也让我们校方心里有了底。”这种“隐形”的健康守护网,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共享,成为师生们触手可及的“健康顾问”。

此外,线上平台还承载了健康档案管理、咨询预约、数据追踪等功能,为系统性健康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使得健康服务从零散化、被动式向系统化、主动式转变。

深耕健康管理,播撒“主动健康”种子

“健康小屋”的价值,远不止于应对突发状况。它的更深层意义,在于推动校园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构建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新生态。

在徐庄中学,驻校“健康小屋”的医护人员会定期为师生进行健康监测,建立动态健康档案。“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存在颈椎问题,就针对性开展了颈椎保健讲座和工间操指导;针对学生近视率高发的现象,加强了视力筛查频次和爱眼护眼宣传。依托徐州仁慈医院体育医院的优势,对在校生脊柱侧弯进行筛查,起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马振飞介绍说,这种精准化的健康干预,让健康管理更具针对性。

对于新加入的徐州市鲲鹏中学而言,“健康小屋”则意味着新的起点。该校负责人表示,他们计划依托小屋,为全体学生建立“一人一档”,对视力不良、体重超标等重点人群制定“一人一策”的干预方案,并定期开展健康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健康理念真正“活”在校园里。

“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将健康意识融入教育过程的载体。”王志升总结道,“我们希望通过‘健康小屋’,在孩子们心中早早播下‘主动健康、珍爱生命’的种子,这比治疗已有的疾病意义更为深远。”

家校共育的纽带也因“健康小屋”而更加牢固。许多家长得知学校有此配置后,纷纷表示“放心多了”。尤其对于身体有特殊状况的孩子家长,这份“校园里有医生”的安心感,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协同。

一年试点,成果初显。从应对意外的及时专业,到线上问诊的便捷高效,再到健康管理的主动前瞻,“医教融合·健康小屋”这一创新模式在徐州经开区结出了“累累硕果”。它用实践证明了“花小钱办大事”的可行性,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园健康守护新路径。

10月18日新一轮签约授牌的完成,以及更多学校的加入,意味着这片“健康星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展望未来,徐州经开区将继续深化医教融合,让一座座“健康小屋”如繁星般点亮每一所校园,成为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温暖港湾。(晏飞 李世义)

标签:
责编:夏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