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武玉梅)“我爸心梗抢救,银行卡却用不了!你们不解控,出了事银行负责!”一通带着哭腔的威胁电话,曾让建设银行徐州泉山支行营业部的空气瞬间凝固。这场以“救父”为名的紧急诉求背后,藏着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最终,银行工作人员凭借职业敏感与冷静核查,在“人情压力”与“风险底线”间守住防线,成功为客户挽回十万元损失。
时间拨回三天前的上午,支行客户经理接到自称“客户蔡先生女儿”的来电。电话那头,女子声音嘶哑、情绪崩溃,称父亲突发心梗正在医院抢救,急需用钱时却发现银行卡被“只收不付”管控,已通过手机银行提交解控申请并上传病历,要求银行立刻解除限制。
“人命关天”的紧急情况,让在场工作人员心头一紧。但按流程核查时,一个关键疑点浮出水面:系统显示,蔡先生的账户当天上午刚在另一家支行办理过密码重置业务,中午就收到一笔十万元转账,随后触发了银行的风险管控机制。“刚改密码就进账,接着就触发管控要解控,时间线太巧合了。”客户经理的职业敏感瞬间拉响警报。
一边是电话里不断升级的哭闹与威胁,一边是尚未核实的紧急情况,工作人员陷入两难:若真如对方所说,延误解控可能影响“救治”;可若贸然解控,一旦涉及诈骗,客户资金将面临风险。他们一边持续安抚对方情绪,承诺“会尽快核查处理”,一边紧急启动多维度核查——联系警方协助核实,多次尝试拨打蔡先生本人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向提交解控申请的手机银行账号发送核实信息也石沉大海。
“每一分钟都像在被炙烤。”参与处置的工作人员回忆,他们反复梳理账户交易链,确认密码重置、资金入账、触发管控的时间节点高度密集,且“家属”始终回避提供医院具体信息、拒绝让蔡先生本人沟通,种种异常让“诈骗”的嫌疑越来越大。最终,支行决定:顶住压力,暂不解控,继续核查。
次日,“投诉电话”如期打来,但此时局势已发生逆转——前一天给蔡先生账户转账的客户,已向当地派出所报案,明确自己遭遇电信诈骗,那十万元正是被骗资金!所有线索串联成线:诈骗分子先诱导受害人向蔡先生账户转账,再冒用蔡先生家属身份,编造“心梗抢救”的紧急事由,试图骗取银行解控,以便转移赃款。
当上午十点蔡先生来电询问账户情况时,客户经理冷静告知:“您的账户因涉及电信诈骗案件已被依法冻结,相关情况警方已介入。”电话挂断,工作人员终于松了口气——这场持续近十二小时的“惊心博弈”,以守住客户资金安全画上句号。
“不是不近人情,而是金融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建行徐州泉山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事件中,工作人员既未被“亲情紧急”的表象迷惑,也未因“威胁投诉”而妥协,用理性判断与专业担当筑牢了金融防线,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客户利益至上”的服务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