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一张照片“赚”满爱!他们为乡村老人定格“诗和远方”
2025-10-28 17:1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扬  
1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在徐州经开区徐庄镇土楼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78岁的王大爷对着刚打印好的照片反复摩挲——照片上的他身着整洁的黑色外套,系着鲜红围巾,背景是巍峨的天安门城楼。“这辈子没去过北京,没想到在咱村里‘圆梦’了!”老人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掩不住的笑意。

重阳节前夕,徐庄镇宣传科发起的“记录美好的你”下乡拍照活动,带着绿幕设备、打印机和辖区企业捐赠的相框,为土楼村的老人集中定格“最美瞬间”。

绿幕背后的“仪式感”:老人们的期待藏着未圆的梦

“知道要拍照,李奶奶凌晨五点就起来收拾,把一直没舍得穿的新衣服拿出来熨了又熨。”宣传科工作人员周展回忆起拍摄中的细节,语气里满是触动。接到村里通知后,老人们对这次拍摄的重视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换上干净新衣是标配,不少老人还特意梳理了头发,甚至拉着工作人员询问“姿势够不够精神”“围巾带的正不正”。

这种重视背后,藏着乡村老人鲜为人知的遗憾。宣传科在走访中发现,村里多数老人平时很少拍照,更别说和在外务工的孩子合影。很多老人的相册里,最崭新的照片还是十几年前孩子结婚时的留念,有的甚至连一张单独的清晰照片都没有。

“他们在乎的不仅是照片,也是希望有人‘看见’他们的需求和渴望。”徐庄镇宣传科负责人坦言,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足的今天,乡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刚需”常常被忽视。当绿幕上的天安门、长城等背景图出现时,老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这些象征家国情怀的“心之所向”。

简单的影像记录,击中的是乡村银发群体对“仪式感”“价值感”的深层渴望。“我父亲年轻时总说‘等有空了去北京看看’,结果一辈子没成行。”村民小张看着父亲在照片里的模样,红了眼眶,“这张照片,圆的不只是老人的梦,也是我们晚辈的遗憾。”

镜头后的“小心思”:从拍照片到暖人心的延伸

“下乡给老人拍照有多‘赚’?”徐庄镇宣传科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赚到的是老人的笑脸,是邻里的温情,更是乡村老人心底的满足感。

在这次重阳节集中拍摄前,宣传科用走村入户的方式,在老人家中为他们拍摄了生活照。拍摄现场,老人们不仅对拍照热情高涨,更乐于在镜头前分享自己的故事。“张大爷跟我们聊他年轻时种地的光景,李大妈说着说着就哼起了几十年前的小调。”宣传科工作人员张森说,原本计划的“拍照任务”,渐渐变成了“倾听专场”。

基于此,宣传科顺势在拍照活动中多了些“小心思”:他们认真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把这些带着温度的片段记在心里。“王奶奶,75岁,年轻时是村里的‘铁姑娘’,现在最爱坐在村口看孙辈玩闹……”这些简单的记录,成了工作人员心里对老人的“专属记忆”。

更让人暖心的是,一次拍照活动,让宣传科的工作人员和老人的心贴得更近了。他们在与老人的接触中,摸清了村里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也知道了老人们平时喜欢啥、盼着啥——有人喜欢戏曲,就凑在一起聊聊戏;有人爱听故事,就找些趣闻讲给他们听……

“我们不想让活动只停留在‘拍一张照片’的层面。”宣传科负责人表示,他们就是想通过这一载体,让老人们感受到有人惦记、有人关心。如今,在徐庄的村落里,“拍完照片聊聊天,聊完天心里暖暖的”成了老人们的小期待,这张小小的照片,成了连接基层服务和老人的“暖心线”。

照片里的“大情怀”:基层服务的温度藏在细节里

在徐庄宣传科的办公室里,堆叠着厚厚一沓老人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是乡村老人生活的“小剪影”,更是基层工作者传递温暖的“温度计”。

“有些事情不是有意义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意义。”这是周展在活动评论区留下的一句话,也是徐庄宣传科基层服务的真实写照。他们没有搞轰轰烈烈的“大动作”,而是从“给老人拍一张圆梦照”这样的小事入手,在细微处传递关怀。

当照片打印出来,送到老人手中时,很多工作人员都被一个细节打动:老人们会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放进贴身的衣袋里,或者端端正正摆在堂屋的桌子上。“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是他们的‘精神念想’。”一位工作人员感慨道。

从徐庄镇的实践来看,基层服务的“暖心度”,从来不在于投入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接地气”“暖人心”。一张照片,成本或许不高,但它承载的是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基层工作者对“为民服务”的真诚表达。

徐庄宣传科的这一尝试,也为关注乡村老人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思路:以精神关怀为切入点,让老人感受到被重视、被关爱。当老人们的笑脸在镜头前绽放,当“天安门”的梦想在乡村小院里实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张照片的价值,更是基层治理中“以人为本”的温暖底色。而这,或许就是基层工作者最“赚”的收获——用真诚的服务,换得一方老人的幸福笑颜,留下属于乡村的温情印记。

标签:
责编: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