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下,徐州市泉山区火花街道直面大型社区人口密集、结构复杂、需求多元的治理挑战,以“党建为魂、群众为本、创新为要”为核心,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特色治理之路。从党组织筑牢根基,到群众主动自治,从创新项目破难题,再到协同服务通末梢,街道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将“把小区当家建”的理念融入实践,为居民雕琢出和谐、稳定、宜居的幸福家园。
筑牢“红色桥头堡”,激活资源整合新动能
作为社区治理的“主心骨”,火花街道始终把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强队伍、联资源,让红色力量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核心支撑。各社区党组织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为抓手,锤炼党员战斗力与服务力:环境整治中带头清死角、运垃圾,矛盾调解中上门听意见、解心结,关爱孤寡老人时定期陪伴、查安全,用行动赢得居民信任。
街道还推动社区党组织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结对共建”,构建无边界“党建联盟”。群英社区党委与徐州市国盛集团大数据党支部签署协议,合作开展公益、普法活动;自力社区创新“业主开放日”,推动党建与物业服务阵地融合,让居民诉求“件件有回应”;麓山荣郡社区对接8家医疗、8家教育、6家公共服务类资源,通过网格群推送活动信息,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专业服务,持续扩大治理“幸福半径”。
激活“内生动力源”,让居民成为治理“当家人”
火花街道深知社区治理的核心是群众,通过搭建协商平台、培育自治组织,推动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网格员化身连接纽带,实现“我的社区我做主”。
为打破“会议室议事”的距离感,雨润社区打造“润心议事会”,将议事桌搬到楼栋树下、小广场边。网格员提前梳理“垃圾清运时间调整”“公共座椅损坏维修”“绿化补种”等“关键小事”,组织居民现场协商,已解决烦心事20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街道鼓励社区挖掘“骨干居民”,培育本土化自治队伍:雨润社区“润雨志愿者服务队”由退休党员、微网格联络员、热心居民组成,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水管漏水、井盖松动等问题,凭借“人熟、地熟、距离近”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事情处理时间,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如今服务队从10余人发展到200余人,累计服务超1万人次,成为治理“生力军”。此外,街道支持社区成立书法协会、器乐队、舞蹈队等社团,定期开展活动,这些社团成为串联邻里情感的纽带、凝聚社区人心的磁场,更给居民的休闲时光开辟了好去处。
深化协同共治,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针对城市管理“痛点”和居民“急难愁盼”,火花街道通过“城管进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及全流程跟踪督办,将服务与监督延伸到基层治理末梢,构建“民呼我应、我办我督”的闭环,让治理更高效、更贴心。
街道在雨润社区设立“城市管理工作站”,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驻点,与社区、志愿者形成“联动执法”机制。针对“违规养宠、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等问题,采取“现场劝导+法规宣讲+帮扶整改”的柔性工作法,推动环境秩序持续向好。群英社区则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作用,此前居民反映华南路年久失修、光荣一巷路面破损积水,区人大代表程锐与社区第一书记于文涛实地勘察、制定方案,仅1个月就将坑洼路面改造为平坦水泥路,并加装减速带、路灯,彻底解决出行难题。
史庄社区果园积水问题的处置,更成为协同共治的生动范本。2025年6月下旬,居民反映汛期因雨润市场排水管道管径过小,果园被倒灌,作物面临绝收。街道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次日联合社区干部实地勘察、锁定症结;随后协调社区调配抽水泵应急排水,约见雨润市场负责人沟通整改,出具函件明确 “重铺0.8米管径管道+清淤”要求;安排专人常态化对接,督促工程推进,7月底新管道完工,彻底解决问题。8月1日,居民送来“心系百姓为民排忧 排除水患以解倒悬”的锦旗,以朴素方式表达认可。
今年以来,街道人大代表“家站点”已开展活动112次,走访群众千余人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8件,真正成为居民与政府之间的“连心桥”“民意窗”。
从党建引领的“红色力量”,到群众自治的“活力迸发”,再到协同共治的“高效联动”,火花街道始终以“居民需求”为核心,推动社区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参与”、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未来,街道将继续探索创新,让治理更有温度、服务更接地气,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火花经验”,持续绘就居民满意的幸福画卷。(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