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只要不把球抱回家,咋打都管!”10月22日,徐州泉山区柳新镇苏家村篮球场边,裁判员的话音刚落,围观人群便爆发出会心的哄笑。随着一声哨响,身着各色运动装的“姑妈”们扑向球场中央的篮球,有的抱着球直奔篮下,有的弯腰与队友笑闹着抢球,裁判手中的银哨迟迟未响——柳新镇第一届姑妈篮球赛就在这样随性热闹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
姑妈篮球赛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外嫁返乡的苗族女性(当地尊称“姑妈”)回村探亲时,为增进情谊、联结乡情,开展的趣味体育活动。柳新镇正是看中这一赛事“聚情谊、乐大众”的核心价值,向女性村民发起姑妈篮球赛邀约,打造专属“她们”的欢乐舞台。
“本次比赛由全镇19个村和1支机关代表队,共组成20支参赛队伍,采用循环赛制,保证每支队伍至少能打四场比赛,大家都能过足球瘾。”大赛裁判长拾克朋介绍,赛事为期三天,将展开48场精彩比拼,最终决出冠亚季军;为了让更多“姑妈”享受运动乐趣,比赛以“友谊第一”为原则,特意将赛制简化为6分钟一节,一场比赛打4个小节,“不纠结复杂犯规,就图大家在安全的基础上玩得开心”。
这场以村为单位组队的赛事,除了灵活的赛制,更有着特别的“姑妈铁律”:不能打对手,不能打裁判,输了到家不能拿老公撒气。相较于专业篮球赛事的复杂规则,这样的约定更像邻里间的玩笑,却精准戳中了大众对“快乐体育”的期待。56岁的王汝香是来自垞城村的队员,报名时还在担心自己“连运球都不会”,赛前集训时却抱着球跑了大半场:“裁判说咋开心咋来,输赢不重要,跟老姊妹们一起玩才过瘾!”场上,二十岁出头的“小姑妈”与年过五十的“老姑妈”同场竞技,抢球时滚作一团却全程笑意盈盈;场下,各村啦啦队齐声喝彩,村民举着手机拍摄的短视频里,满是溢出屏幕的欢乐。
这场看似“不正规”的比赛,藏着乡村体育的创新密码。不同于专业赛事的门槛限制,柳新镇姑妈篮球赛消解了村民“会不会打”的顾虑,用包容的规则让女性群体从灶台边、田埂上走到篮球场。参赛队员中,有开小卖部的个体户、工厂做手工的女工、刚送完孩子上学的全职妈妈,她们此前多是体育赛事的“旁观者”,如今却成了赛场的主角。
“以前村里办活动,都是男人打篮球、女人看热闹,这次终于轮到我们上了!”天齐村代表队的队长周娟擦着汗说,为了参赛,她们自发组建微信群,提前约时间在球场练球,“有的老姐妹去了城里生活,一听说有比赛,第一时间回来报名,我们这些一起长大的玩伴也借这个难得的机会聚一聚。”
赛事的价值早已超越体育本身,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纽带。赛场边同步开设的“文明集市”上,各个村带来的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熟食供不应求,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引来众人驻足。不少村民还借着观赛的机会走亲串友,原本不常往来的邻里重新热络起来。“以前空闲时大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打牌,现在都凑到球场来了。”苏家村村民李春华说,为了给村里的篮球队加油助威,他特意早早等在场边,“比过年还热闹”。这种“赛事+社交+集市”的模式,既丰富了乡村文体生活,更悄然凝聚起村镇认同感,让村镇在“共同参与”中筑牢了情感联结。
记者手记:
苏家村的篮球场上,东城村代表队的队员抱着篮球踉跄地冲向篮筐,虽然球没进,场边却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其实,姑妈篮球赛的魅力从不在技巧与胜负,而在那些被日常琐碎淹没的笑容与呐喊里。
采访中,一位队员的话令人印象深刻:“平时总被‘媳妇’‘妈妈’‘奶奶’这些称呼围着,今天在球场上,我就只是我自己。”这场没有走步违例、不究细节犯规的比赛,实则为乡村女性开辟了一个“释放自我”的空间。三条看似戏谑的“规则”背后,是对女性情绪的温柔关照,更是对乡村生活本真的尊重。
从贵州黔东南的“抱球跑”到徐州柳新的“规则铁律”,姑妈篮球赛打破了“体育=竞技”的刻板认知,让运动回归最本真的快乐属性,更让乡村女性找到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当篮球击地声与笑声在村庄上空回荡,传统印象中围着家庭打转的“姑妈”们,正用奔跑与汗水证明着“她力量”的蓬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