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宋新 邓璇)雨后的大龙湖街道曹山社区、段山社区,水汽氤氲,无数个渔场错落分布,一眼望不到头。清澈池水中,成群金鱼悠然游弋,尾鳍轻摆,金光闪烁,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水塘,悄然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起步,到如今远近闻名的金鱼养殖特色社区,一尾尾灵动的小鱼,不仅游出了村民的致富之路,也游出了云龙区城郊型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跟着养”到“养到精” 老渔场焕发新生机
“最早是几个认识的老人家养金鱼,看他们挣了钱,我19岁就开始学。”今年44岁的养殖户刘强一边说着,一边从池中捞起一条蓝丹凤放入盆中。那硕大的尾鳍在水中舒展飘逸,如烟似雾——正是这条鱼,帮助他在今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淄博)国际金鱼大赛上斩获亚军。

如今,他的5亩渔场里,丹凤、水泡、蝶尾、珍珠等品种琳琅满目,花色多达二十余种。“好品相,三分靠种质,七分靠养。”刘强坦言,换水、投料、用药,每一步都讲究精细管理。25年的养殖经验让他成了行家里手,基地一角的柜子里,整齐摆放着各类专用药品,见证着他从“门外汉”到“土专家”的蜕变。

一个个高含“金”量的奖项让刘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前几天还有客户订了300条‘黑龙珠’。”他还自豪地展示着已有11.7万粉丝的抖音账号。
不远处,徐州杨子观赏鱼有限公司的渔场内,负责人杨建华正和妻子曹爱华忙着打包发货。他熟练地向装有蓝色液体的保鲜袋注入氧气:“这水里加了亚甲基蓝,能杀菌防病,降低运输中的死亡率。”

自2001年涉足金鱼养殖,到2021年成立公司,杨建华的20亩渔场已实现兰寿、玛丽泰狮两大主打品种年销售额达数十万元。“我们专注做精品,每个品种下又有多种花色。”他指着池中色彩斑斓的鱼群说,“为了提升品质,我们还从泰国引进优质亲本进行培育,现在不少客户都是回头客。”
刘强、杨建华的坚守,正是云龙金鱼走向“精养化”的缩影。从上世纪90年代初曹山社区、段山社区几户人家的零星尝试,发展至今达到200多户养殖户,云龙金鱼早已规模化发展。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30年产业的蝶变路
“我们曹山的金鱼养殖,算起来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曹山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曹广雷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连片的大棚感慨道,“最早是曹开文、王云龙两位居民带头试水。现在养殖规模达到490亩,亩均产值4.5万元左右;效益最好的一亩产值甚至能达到10万元!居民们就是靠着这‘小金鱼’致了富。”

为了让“云龙金鱼”品牌叫得更响,社区积极组织养殖户参加全国乃至国际赛事。刘强便是受益者之一。“我们现在有一个8人的团队,都是社区里的养殖老手,比赛一起去,技术一起交流!”刘强提到的团队,正是社区培育的“领头雁”,他们曾多次在全国及国际比赛中斩获奖项。
“以前单打独斗,现在有问题一起商量,参赛也有团队支撑,心里踏实多了!”刘强说,“我和团队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政府部门、街道和社区给我们的帮助。”

为助力产业发展,区、街道和社区不仅推动技术共享,更在基础设施上持续发力。“养鱼用电量大,我们主动对接电力部门,推进电网升级改造,开通绿色办电通道,实现‘办电不出村’、低压用户‘零投资’接电。”曹广雷介绍。
与此同时,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拓宽。目前,社区90%的养殖户都已“触网”。2024年,金鱼养殖业产值实现25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小金鱼游出大市场”。
从“一池一鱼”到“全链发展” 绘就振兴新蓝图
“发展云龙金鱼产业,是推动云龙区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城郊型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云龙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裴新发表示。
在他看来,云龙金鱼要走得远,得靠“硬基建+软品牌”双轮驱动:“我们正在探索把闲置的畜禽场、老旧池塘等资源改造成渔场,推广玻璃钢槽养殖等现代化设施,向立体空间要效益,让‘亩产效益’再上台阶。”

品牌建设上,云龙区正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双品牌体系,集中力量擦亮“云龙金鱼”这块金字招牌。“我们要支持像刘强、杨建华这样的带头人打造个人品牌,形成示范效应。”裴新发透露,区里还将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合金鱼产业的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探索“金融助渔”新模式,“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养殖户扩规模、搞研发不再为资金发愁。”
目前,一个占地800平方米左右的高标准直播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届时将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为养殖户提供直播培训、流量扶持等服务,助力“云龙金鱼”借力数字经济“畅游”全国。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水面,金鱼跃动泛起粼粼波光。社区的养鱼人家仍在忙碌:有人在池边打捞选苗,有人在直播镜头前热情讲解品种特性,还有人正将一袋袋活鱼贴单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过去我们只想把鱼养好,现在更要讲好‘金鱼的故事’。”正如曹广雷所言,这一尾尾小小的金鱼,不仅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映照出云龙区产业振兴的金色梦想。
以一尾金鱼,观一域振兴
一尾金鱼,能游多远?在云龙区,它游出了田间池塘,游上了全国赛场,游进了千家万户的客厅,更游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共富路”。
“小产业”能成“大气候”,核心在锚定特色挖潜力。徐州乡村幅员辽阔,不同县区各有禀赋:有的坐拥山林资源,有的毗邻河湖水域,有的传承传统技艺。曹山社区、段山社区的成功,在于没有盲目跟风搞规模化种植养殖,而是发挥当地综合优势,把金鱼养殖手艺做深做透,让小金鱼长出“金尾巴”,越游越远。发展乡村产业,不必追求“大项目”“大投入”,而应立足本地实际,把“小品种”当“大产业”来谋划,像打磨工艺品一样精心培育特色产业,让“土味”资源释放“特色”价值。
“小产业”要走“远路子”,关键在抱团发展聚合力。过去,不少乡村产业困于“单打独斗”:技术没人教、销路没人带、风险没人扛,再好的特色也难成气候。曹山社区、段山社区从几户零散养殖到200多户集群发展,从“各自为战”到“组团参赛”,靠的就是社区搭平台、群众抱成团,把“指头力”变成“拳头力”。各地培育的特色农产品,都需要打破村域、镇域界限,通过组建合作社、成立产业联盟、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推动资源共享、技术共研、市场共拓,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小产品对接大市场。
“小产业”要育“新活力”,重点在创新服务强动力。乡村产业抗风险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离不开政策“扶上马、送一程”。云龙区为金鱼产业升级电网、建直播基地、推“金融助渔”,正是用“硬基建”破解发展瓶颈,用“软服务”解决后顾之忧。要针对乡村产业的痛点难点,在基础设施、数字赋能、金融支持等方面精准发力: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让农产品出得去;搭建数字服务平台,让技术看得见;推出特色产业保险,让风险扛得住。唯有把服务做到养殖户心坎上,才能让“小特精”产业既有“造血”能力,更有“活血”动力。
一尾金鱼,映照时代。它的游动轨迹里,有产业的韧性,有治理的温度,更有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愿更多这样的“小鱼”游出来,在广袤乡野中,汇成奔涌向前的共富浪潮。(供图: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