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芦超男 丁永辉 曹轶男)如何让高校资源“活”起来、社区阵地“热”起来、群团力量“聚”起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学院关工委给出了答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关’爱护航・动工筑梦”为品牌,创新构建“高校—社区—群团”协同育人模式,将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让校外教育辅导站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第二课堂”与“温暖驿站”。

筑牢协同根基,让育人“引擎”转起来。学院关工委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实施“党建 + 关建 + 站建”三建融合模式,为校外教育辅导站注入强劲动能。从组织架构搭建到联动机制完善,每一步都紧扣“协同”二字:由学院党总支书记牵头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辅导站发展方向;主动打破校地壁垒,与贾汪区关工委、鼓楼区团区委等群团部门携手,再与米兰社区、王陵街道及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共建关系,形成“事务共商、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成果共赢”的新格局;更将服务网络延伸至社区街道与校园,构建起“多点布局、覆盖广泛”的实体化阵地集群,成功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为协同育人打下坚实基础。

丰富育人场景,让成长“课堂”活起来。依托“动工”专业特色,学院精心打造多元课程与活动,让校外教育辅导站从“建起来”向“强起来”“火起来”跃升。课程体系上,“暑期学堂”把课堂搬进村部,累计服务留守儿童数百人次;“职普融通”板块携手徐州市矿山路小学、星光小学等校,以“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开展“显微镜下看世界”“宠物小医生”等活动,带领青少年直观感受现代农牧业,深化“三农”情怀;“青年夜校”则面社区青年开设畜禽疫病防控、宠物养护等课程,助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所有课程均实行“社区点单—关工委派单—高校做单—群团送单”的闭环管理,精准对接需求。活动层面,“职普融通示范日”“‘牧’之所及,情润童心”等品牌活动接连开展,师生走进小学启蒙职业梦想,深入社区为宠物免费义诊,投身街道陪伴困境儿童,让思政教育与职业启蒙在实践中深度融合,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打通资源脉络,让共享“活水”涌起来。三方联动的核心,在于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成果的共同分享。学院开放教学实训场地及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实践空间;社区提供宽敞的活动场所,实现“一室多用”;群团部门则依托关工委、团区委等渠道引入优质资源,构建起“硬件—课程—师资”全链条共享机制。同时,“银青混编”师资库汇聚“五老”、专业教师、社区网格员等多元力量,以“总站—中心站—特色点”三级网格化管理,确保服务精准落地。如今,这份协同育人的努力已结出硕果:辅导站孵化出学生技能大赛国赛金奖等国家、省级荣誉18项,更获批“徐州市中小学课后服务校外教育基地”,形成建设标准化、课程菜单化、师资梯队化的“动工样板”,为同类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高校资源‘活水’源源不断,社区阵地‘根系’越扎越深,群团力量‘枝干’愈发繁茂。”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秦越华的话,道出了协同育人的生命力所在。未来,学院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本,让校外教育辅导站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在助力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续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