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在徐州市云龙区黄山街道,繁华商圈与老旧小区交织并存,形成“一步之遥,两种景象”的鲜明对比。如何让生活在老旧小区的居民告别“忧居”、实现“优居”,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治理课题。
黄山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将老旧小区治理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头号工程,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治理,着力推动资源下沉、服务提质、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一核多元、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一根针”穿起“千条线”:党建引领破解基层治理“千千结”
面对这一城市发展中的典型治理难题,黄山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为统筹核心,建立以党群e家通小程序、社区网格群为载体的“一核多元”协同治理机制,通过“三级联动”实现精准发力。构建“党员先锋+网格覆盖+程序赋能”立体感知体系,通过“线上平台受理+线下定时巡查”双轨并行,形成全天候、全覆盖的民意收集网络。动态更新居民需求数据库,实现民情民意“早发现、准研判、快处置”,推动治理关口前移。建立“点单—接单—评单”全流程闭环体系,推行“一单通办”模式,确保每项诉求责任到人、方案明确、时限清晰。通过“工单可视化”追踪,实现办理进度全程可查、可督、可评,提升响应效率与办结质量。整合“代表委员+专业力量+群众监督”三方力量,形成立体督导体系,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专班推进+班子成员包案”机制;创新“民生议事厅”平台,定期开展部门与群众问政,形成“办理—反馈—改进—提升”的可持续治理闭环。

通过强化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黄山街道有效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起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治理体系,基层治理从“多龙治水”走向“一核引领、多元共治”,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的治理效能。
“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一盏灯、一块瓦映照为民初心
楼道灯不亮,夜间出行十分危险!小区门口没有道闸怎么办?这些问题背后是居民对老旧小区治理的迫切愿望。
黄山街道坚持从群众急难愁盼的“小切口”破题,依托“全时全域问题收集”机制,将民意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纳入优先解决清单,推动治理资源精准投放。志愿者服务队对老旧小区进行细致排查,系统梳理群众诉求,将其精准归类为“安全隐患”“物业管理”“环境卫生”“品质提升”四大类别,为后续分类施策、靶向发力奠定坚实基础。聚焦清单任务,街道统筹“民生微实事”工程、街道民生实事项目、议政代表建议办理等多方资源,推动问题高效解决:党员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组建联合检修队,完成300余盏楼道灯维修,点亮居民回家路;引入专业团队与居民代表共同论证,计划采用光伏一体化方案改造危檐,兼顾安全整治与绿色低碳;通过“街社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协同化解化粪池淤堵、积水点整治等一批历史遗留难题。

为巩固治理成果,街道发挥“多方联动协同督办”优势,建立民生项目全程监督机制。由人大代表、居民代表组成的质量监督小组,从项目方案评审到竣工验收进行全程跟踪,通过现场检查、群众评议等方式,确保工程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双达标,让民生工程真正契合民需、惠及民生。
“新业态”赋能“老社区”:构建新老群体融合共治“生态圈”
随着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辖区内新就业群体数量持续增长、活力涌动。如何将这支“流动哨兵”纳入“一核多元”体系,使其从“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

黄山街道立足该群体“熟门熟路、机动灵活”的优势,构建“三个一”机制:一张服务网:在13个社区高标准建设新就业群体服务站点,定期开展健康咨询、节日关怀等暖心活动,将站点打造成有温度的温馨港湾;一个智慧参与平台:呼吁、吸引新就业群体注册使用“党建e家通”小程序,发现并上传问题,实现问题“即拍即传、智能分派”;一项正向激励机制,推行“先锋积分”管理制度,让贡献可兑换、有回报。美团骑手敏锐发现燃气泄漏险情,果断处置化险为夷;顺丰小哥凭借人熟地熟优势,精准定位多处安全隐患;30余名从业人员主动加入服务队,成为文明劝导、平安巡查的新力军。他们表示,“我们送的是快递,传的是温情”。

未来,黄山街道将继续深化“一核多元”治理机制,使老旧小区真正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提升,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居民,书写更有温度、更具质感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