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暖新巢 !徐州云龙骆驼山街道打造新就业群体基层服务站
2025-09-29 17:35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新就业群体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各层次,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和城市治理的“新触角”,如何让这些“奔跑者”停下脚步歇歇脚、充充电,如何让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既是基层治理的必答题,更是城市温度的试金石。

徐州市云龙区骆驼山街道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所需所盼,通过阵地焕新、服务聚力、治理激活三项举措,扎实推进新就业群体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推动服务触角向下延伸、治理力量向新汇聚,书写新时代街道治理的暖心篇章。

筑暖“新”巢,打造“路上的家”

“这驿站太贴心了!跑单间隙能喝热水、给手机充电,再也不用在路边将就了。我要告诉同事们都来!”美团骑手陈伟的由衷称赞,道出了狮子山社区服务升级带来的切实获得感。一张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暖心地图”正在骆驼山街道加速绘就。

街道立足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按照“五个一”的标准,坚持“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原则,依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精心打造11个新就业群体基层服务站点,构建起“一轴多点、全面覆盖”的服务网络。走进任何一处服务站,桌椅整洁、饮水机常开、微波炉可用、充电插座充足,医药箱、雨具等应急物资也准备周到,真正实现了“热可纳凉、冷可取暖、渴可喝水、累可歇脚”。

这张服务网络不仅是固定的“点”,更延伸出流动的“线”。今夏“清凉彭城”活动中,市委、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街道社区干部联合将防暑物资送进饿了么、美团工作站点,为小哥们免费提供补水、领用矿泉水服务,让服务真正“随行”。活动驿站既是劳有所憩的“温馨港湾”,更是听“新”声、解“新”忧的“红色前哨”,为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源源赋能。

优“新”服务,做实“心上的事”

阵地是硬件,服务是软件。各社区站点根据自身资源与群体需求,打造差异化服务项目,形成“一站一特色、点点可暖心”的精细化服务矩阵。今年以来,各站点累计开展专项服务活动10余场,服务新就业群体人次突破100。民怡园社区宣传电动车出行安全注意事项,将关怀融入出行细节;民富园社区在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鼓励外卖小哥积极建言,完善“服务-反馈-优化”的工作闭环,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东方社区根据季节特点推出“绿豆汤送清凉”活动,夏季累计送出消暑饮品50余份,为户外劳动者驱散暑热。

在建好“物理空间”的基础上,街道着力推动服务质量从“有”向“优”升级,服务内容从“基础型”向“增值型”延伸,服务内涵从“生活关怀”向“成长赋能”拓展。狮南社区、如意湖社区暑期精准施策,联动多方资源共同开办暑托班,切实解决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子女在假期面临的“看护难”问题,将组织关怀落到实处,实现“服务一人、温暖一户、支撑一片”的社会效果,真正让基层服务站点“建得好”更“用得好”。

融“新”入格,激活“治理之力”

新就业群体既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服务对象,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力量,他们走街串巷、熟悉社情,是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和“流动哨兵”。民怡园社区注重挖掘新就业群体的内在潜能,向他们传递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倡导外卖小哥充分发挥其信息灵通、接触面广的优势,积极参与治理网络谣言,在送单过程中为商家、居民送上网络安全宣传单页,成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信息员”和“宣传员”,深度激发新就业群体的主人翁意识。

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强化数字赋能,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从“被服务者”成长为“服务提供者”,充分激活“人”这个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结合党员“三级下沉”工作机制,如意湖社区通过“党群e家通”APP,深化“居民随手拍、社区当即办”的快速响应机制,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可在“走街串巷”中通过该平台反馈问题、提出建议,将骑手小哥的“移动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的“信息优势”,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中梗阻”。

下一步,骆驼山街道党工委将组织各社区党委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精准化服务、协同化处置,扎实筑牢基层善治“基本盘”,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到“治理伙伴”的深度转化,稳步打造“在服务中凝聚、在参与中共治”的良性治理格局。(朱悦源 李嘉诚)

标签:
责编:夏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