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兵忆烽火:睢宁土地上的热血与坚守
2025-09-26 17:14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在睢宁,数位年过期颐的抗战老兵与他们的后代,用生命镌刻的烽火记忆,为我们打开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皱纹深处是枪林弹雨,言语之间是铁血铮铮。历经八十余载,这些记忆依然滚烫,令人肃然起敬。

朝阳集除夕:手榴弹雨中的凯歌

98岁的李明春,1943年投身革命,彼时正是热血青年。1944年农历除夕,万家盼团圆之际,他所在的部队已悄然逼近朝阳集——该据点位于双沟一带,由伪军头目陈疤脸部驻守。当时朝阳集驻有伪军一个连120余人,而陈疤脸在双沟东北核心据点更置三座炮楼,拥兵800余人、枪800余支、勃朗宁机枪5挺,并囤积大量手榴弹,防御极为严密。

“我们多次侦察,才抓住战机。”在李明春的记忆中,此役是一场“手榴弹的较量”。伪军据工事顽抗,战士们前赴后继,以手榴弹猛烈反击。爆炸声震耳欲聋,硝烟蔽日,冲锋号从未停息。最终,我军不仅攻克朝阳集,更在东北据点歼灭伪军600余人,以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迎接新年。

讲到动情时,李明春轻声唱起了当年的抗战歌谣:“同志们加油干,最后胜利已实现!”歌声沙哑,却字字铿锵,一如当年。

叶场七日:凉鱼汤与热初心

102岁的程保玲曾亲历叶场围困战、宿北战役等。如今,儿子程自更、女儿程自侠常伴左右,一遍遍听他讲述往事,也将这些故事传予后人。

“我七八岁时,父亲带我去魏集叶场旧战场。他围着那片土地走了一圈,泪流不止。”程自更回忆,父亲说那一仗打了七天七夜,战士们饥啃干粮、渴饮凉水,硬是凭着钢铁意志逼退敌军。女儿程自侠对一段细节记忆特别深刻:“父亲说,有一次好不容易煮了几条鱼,大家刚端起碗,敌人突然来袭。所有人扔下碗就冲上去,最后谁也没喝上那口鱼汤。”

再艰苦的战斗,也有温暖底色。程保玲常说,叶场之战的胜利离不开百姓支援——乡亲们主动提供生活帮助、和战士们一起开挖战壕,成为部队最坚实的后盾。那一碗凉了的鱼汤,盛满的是军民同心的滚烫初心。

断指与震聋:百岁老兵的“正步人生”

103岁的马凤俭,左手缺了一截手指,双耳几近失聪。这是1941年他在南京与日军血战留下的伤痕:炮弹削断手指,弹片穿破棉裤,震爆声击穿耳膜。但他从未后悔穿上这身军装。

马凤俭先后在25团、26团转战南北。如今提及当年的牺牲与坚守,他眼中依然有光,一字一顿地说道:“没有当年的不畏牺牲,哪来今天的好日子!”说罢,他挣扎起身,挺直佝偻的脊背,走着正步,高声喊着“一二一、一二三四……”每一步、每一声,仍透着军人铮铮铁骨,仿佛仍是那个誓死不退的少年。

十四岁通讯兵:枪托里的家国恨

1944年,14岁的黄兴位成为新四军通讯员,背着挎包穿梭火线传递情报。“信件或藏挎包内、或贴身藏在衣襟里,丢什么也不能丢情报。”他说,每次任务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必须送到。

问及第一次上战场是否害怕,他斩钉截铁:“不怕!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恨都恨不过来!”他曾与日军近身搏斗,用枪托狠狠砸向敌人,“恨不得把他们全部砸碎!”如今,那只旧挎包早已磨损,但枪托上的恨与勇,仍刻骨铭心。(睢宣)

标签:
责编:夏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