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姚集人大:智慧法治并举 “鹿鸣”守护成长
2025-09-25 11:04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谢谢叔叔阿姨帮我解开了心结,现在我知道遇到困难该向谁求助了。”睢宁县姚集镇“鹿鸣工作室”内,一名中学生向人大代表敞开心扉后展露笑颜。这温情一幕的背后,是姚集人大以“智慧+法治”双轮驱动,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生动实践。

织密协同网,人大主导聚合力

2024年11月,姚集人大主席在专题调研中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是系统工程,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家校社’联动合力。”镇人大主动牵头,搭建起人大代表、派出所、学校、社区多方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鹿鸣工作室”成为核心载体。

工作室里,县人大代表吴琼统筹协调,镇人大代表冯帅、王强、王迎迎分片联系学校与社区,及时收集未成年人成长难题。镇人大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将调研发现的校园安全、心理健康等8类问题梳理成清单交办相关部门,形成“收集—研判—交办—反馈”闭环。截至目前,已推动解决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民生实事10余件。

控辍保学工作中,镇人大推动建立“一生一案”台账,组织包片领导、人大代表、村组干部与班主任组成劝返队伍,每周与辍学学生及监护人谈心不少于1次。镇人大代表王迎迎曾连续三周走访一名困境学生,不仅解决其生活难题,还联系“四点半爱心托班”提供课后照料,助力学生重返校园。

点亮法治灯,精准普法护成长

“遭遇校园欺凌时,哪些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在姚集镇中心学校的法治课堂上,派出所教导员、代表联络员李朋昱结合案例讲解法律知识,学生踊跃互动。这是镇人大创新普法形式的缩影。

依托“鹿鸣工作室”,姚集人大联合镇团委、派出所组建“普法宣讲团”,邀请县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王莎等专业人士,开展“守护青春 健康成长”系列课堂。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认知特点,定制“法治进校园”“模拟法庭”等特色课程,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转化为情景剧、漫画等形式。每月第二个周二的“法制宣传日”,“红领巾走进公检法”“女童自护课堂”已成常态。

镇人大还推动各校设立“三育”副班主任,协助开展德育、法育和身心健康教育。上半年以来,已开展专题普法活动46场,覆盖辖区所有中小学,受教育青少年超5000人次,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知晓率较去年提升32%。

架起连心桥,代表履职暖童心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更要走进青少年心里。”县人大代表吴琼常说。在“鹿鸣工作室”“代表倾听日”活动中,她耐心倾听孩子的“小烦恼”,无论家庭矛盾还是同学误会,都一一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

镇人大代表冯帅联系社区时,发现一名困境儿童因家庭变故出现心理问题,立即通过工作室协调心理老师疏导,还发动代表捐款捐物,帮孩子重拾信心。代表们还创新推出“悄悄话信箱”“线上连心站”,让不善言辞的孩子能通过文字、语音表达诉求,获得心理疏导与法律援助。

针对学习困难、身心障碍等特殊学生,镇人大推动开设“阳光班级”,协调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任班主任,通过音体美、手工劳作等课程引导学生调整状态。人大代表定期走访,了解教学进展与学生需求,推动完善教学方案。

筑牢防护墙,智慧赋能提质效

“传统保护方式反应慢、覆盖窄,必须用科技破解。”姚集人大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时,积极融入智慧元素,推动“鹿鸣工作室”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未成年人信息动态管理、风险预警等功能。

镇人大监督推动姚集中学等学校安装20台“防校园欺凌预警系统”,覆盖宿舍、卫生间等隐私区域。系统可精准识别“老师,救命”“我要报警”等关键词,触发后立即向值班人员和校领导手机发送警报。校长徐刚表示:“系统不仅能快速处置,其存在也对潜在欺凌行为形成震慑。”

依托公安科技手段,工作室建立未保监测预警模型,对夜不归宿、轨迹异常的未成年人实时预警。镇人大代表分片对接预警信息,联合派出所、社区开展线下处置。

镇人大还推动每月至少开展2次校园周边环境联合执法,重点检查网吧、台球馆等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情况;代表定期巡查“护学岗”履职,保障上放学时段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

如今,“鹿鸣工作室”墙上的“预防—干预—救助”全链条流程图清晰醒目。从人大代表倾听心声到法治教育筑牢防线,从智慧平台精准预警到多部门协同发力,姚集人大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正如工作室标语“少年强则国强”,人大代表用责任与担当,为未成年人撑起晴朗天空,让每一颗“幼苗”在法治阳光下茁壮成长。(赵囡秋 朱茜)

标签:
责编: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