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彭颂珂 通讯员 倪永学)9月20日,“苏超”第十二轮徐州队主场迎战苏州队在徐州奥体中心点燃战火。赛场内,激烈角逐;赛场外,丰县“反手烧饼”火爆出圈。小小的烧饼不仅勾起了观众的味蕾,更成了丰县非遗、美食文化与生态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丰县“反手烧饼”因何意外走红?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资源与传承技艺密不可分。

食材健康:源自好水好地好生态
丰县“反手烧饼”之所以拥有独特的风味,优质的食材是关键的第一步。其主要原料小麦精粉,来自丰县广袤肥沃的农田。丰县地处黄淮平原,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是小麦生长的理想之地。这里产出的小麦颗粒饱满,蛋白质含量高,磨出的面粉筋道十足,为反手烧饼奠定了坚实的口感基础。
芝麻,作为反手烧饼不可或缺的点缀,同样源自丰县本地精心培育的芝麻品种。丰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这里的芝麻香气浓郁、颗粒饱满。当烧饼在炉火中烤制时,芝麻受热散发出的独特香气与面饼的麦香相互交融,为反手烧饼增添了别样的风味。
而在烤制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果木,也大有来头。丰县作为著名的果业大县,苹果、梨、桃等果树种植广泛。制作反手烧饼选用的果木,正是这些果树修剪下来的枝干。果木燃烧时,不仅火力均匀、持久,还能释放出淡淡的果香,融入到烧饼的每一丝纹理中,赋予了反手烧饼独特的风味,这种与丰县果业文明紧密相连的烤制方式,也体现了丰县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工艺独特:传承千年的制作工艺
反手烧饼的制作工艺是一项历经千年传承的手艺,凝聚着丰县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其制作工序精细,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经验技巧。
制作反手烧饼,首先要以传统方法和面、发酵。老面发酵是关键环节,这种传统的发酵方式需要师傅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精准把握发酵的时间和温度,确保面团发酵得恰到好处。发酵好的面团,不仅质地松软,还带有独特的酸味,为烧饼增添了别样的风味。
随后,师傅们会用刷子在饼坯表面刷上一层糖稀,再均匀地撒上芝麻。糖稀在烤制过程中会发生焦糖化反应,使烧饼表面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同时增加了甜味和酥脆感;芝麻则在高温的作用下,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进一步提升了烧饼的口感和风味。
最具特色的环节当属反手贴炉烤制。师傅们需将成型的饼坯反置于手背,凭借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迅速而准确地将饼坯贴在特制烧饼炉的滚烫内壁上。在烤制过程中,师傅们要时刻关注烧饼的状态,经过约五分钟的木炭文火烘烤,待饼面隆起、呈金黄色时,美味的反手烧饼便新鲜出炉了。
美食文化:苏皖鲁豫地区的乡愁记忆
反手烧饼在丰县的美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丰县人民情感的寄托和乡愁的象征。
在丰县,反手烧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早餐时搭配一碗热气腾腾的帝王粥,还是午餐、晚餐时夹上一块鲜嫩的羊肉或一根香辣的羊盘肠,都让人回味无穷。对于当地群众来说,反手烧饼的味道早已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品尝反手烧饼,都仿佛是在与家乡的过去对话,回忆起那些与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的温馨时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手烧饼也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如今,在全国各地的美食街和小吃摊上,都能看到丰县反手烧饼的身影。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食客,成为了丰县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反手烧饼也成为了连接丰县游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只要看到反手烧饼,就能想起家乡的味道,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切。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作为丰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反手烧饼承载着丰县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反手烧饼的制作工艺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丰县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加强对反手烧饼制作技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技艺大赛等活动,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激发他们传承和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对反手烧饼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美食节和旅游推介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丰县反手烧饼,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传承的基础上,丰县的反手烧饼制作艺人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他们结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和健康理念,对反手烧饼的馅料、造型和烤制工艺进行了改良和创新。
“苏超”赛事外火爆出圈的丰县反手烧饼,不仅是一种美味的小吃,更是丰县非遗传承、美食文化、生态文化的生动体现,成为了赛场外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