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张格波)秋日清晨的睢宁凌城镇前刘村,兴丰生态家庭农场的养殖棚里,何阿峰正查看杜比亚蟑螂的生长状态;妻子翟颖颖在一旁核对订单,几位村民围在打包台前分装面包虫……这个曾被村民质疑“不靠谱”的特种养殖项目,如今已成为村里的“致富引擎”,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带动近2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返乡创业 另类“养虫”引争议
何阿峰曾在外地做电商运营工作,2020年,他和在企业做行政的翟颖颖商量后,放弃城市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前刘村创业。

他们选择的方向让不少人意外——养殖杜比亚蟑螂、小白鼠、面包虫这些 “冷门”物种。“当时查了很多资料,发现爬宠市场越来越火,杜比亚蟑螂是优质饲料;生物医药实验也需要大量小白鼠,市场需求稳定且利润空间比传统养殖高。”何阿峰回忆,调研时曾遭到家人反对,他带着实地考察的市场数据多次沟通,最终用“客户意向订单”说服了大家。
起步阶段,没有养殖经验的何阿峰对着资料摸索:杜比亚蟑螂对养殖架的高度、通风有较高要求,曾因架子设置过高造成虫子坠落。而小白鼠则“爱干净”,需要定期进行紫外线杀菌,更换清爽的垫料。
破解养殖难题 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
“特种养殖,技术是命门。”何阿峰深知这一点。刚开始养杜比亚蟑螂时,幼虫存活率不高,他联系内蒙古养殖基地的专家请教,还加入特种养殖交流群探讨饲料配比。经过半年试验,摸索出混合饲料配方,存活率大幅提升,还降低了饲料成本。

如今,农场已形成标准化养殖流程:杜比亚蟑螂分幼虫、成虫两个饲养区,控制光照和喂食频率;小白鼠养殖区实行“一笼一卡”,记录生长周期和健康状况。何阿峰还把这些经验整理记录,为带动农户打下基础。
销售渠道搭建方面,他们延续线上电商运营经验,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线下,主攻异宠用品店和动物园、海洋馆等机构,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因为提供的价格适中、质量上乘,很多“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
“自己干”到“大家富” 带着乡亲一起闯
“自己赚钱不算本事,能带着乡亲一起富才是真本事。”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何阿峰优先吸纳留守妇女和低收入村民,提供养殖员、打包员、技术员等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今年,何阿峰夫妇启动“农户合作计划”,扶持 8 家农户参与养殖。“我们提供种苗、技术,还统一采购饲料、帮助销售产品,农户不用担市场风险。”何阿峰介绍,针对合作农户,他们坚持上门解决技术难题、开展集中培训,帮助农户快速掌握养殖技巧。
农场还收购村民的剩余瓜果蔬菜。翟颖颖介绍,“像黄瓜、南瓜一类蔬菜,每年能收购150吨左右,既帮村民消化产能,又降低我们的饲料成本。”
瞄准“复制推广” 让共富之路走得更远
谈及创业收获,何阿峰坦言:“最大的成就感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到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他觉得,青年返乡创业不仅是“带回资金”,更要带回技术、渠道和新理念,“农村有很多机会,就看敢不敢闯、能不能坚持。”
“如果条件成熟,想把‘前刘村模式’复制到周边村镇,让更多农户通过特种养殖增收。”何阿峰说,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更多返乡创业者信心——只要选对方向、踏实做事,在乡村也能闯出一片天。
夕阳西下,养殖棚外的空地上,何阿峰正给几位村民讲解冬季养殖注意事项。从一个人的创业梦,到全村的共富梦,这对90后夫妻用“另类”养殖,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生动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