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他们中,有始终扎根一线、深耕育人的研究者;有推动集团化办学提质的探路人;有坚守乡村教育的耕耘者;有以团队之力赋能教育的引领者;有怀揣教育初心逐光而行的追梦者;有深耕学前教育、守护童年成长的幼教人……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让我们走进徐州市云龙区,倾听教育故事,感受师者力量。

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部长黄晓迪:从课堂到远方,用阅读书写“有教无类”
“付出多少阅读的虔诚,课堂就会回报多少成长的真情。”投身教育事业26年,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部长、小学语文教研员黄晓迪始终坚信阅读的力量。
黄晓迪记得,有一次打磨《但愿人长久》教学,她总感觉呈现效果差些什么。于是,她反复研读苏轼词作与林语堂《东坡传》,最终让课堂突破“四面墙壁”,带领学生与东坡先生“跨时空对话”。就这样,她用广博的阅读构建儿童精神殿堂,把每一节语文课上到儿童心里。
为系统研究“儿童的阅读”,洞察儿童阅读的内在规律,她从个人小课题做起,历经市规划课题、两项省级重点自筹课题,经历二十余年阅读指导实践并对5届毕业班学生个案跟踪,发现阅读规律,建构课外阅读指导的冰山图式,系统总结出“以儿童的方式让儿童爱上阅读”的动态调适策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这份对教育的热忱,更延伸到千里之外。2019年,作为教育部凉山帮扶行动专家,黄晓迪走进四川大凉山,在昭觉县一所小学上的文学经典阅读课,让当地彝族教师热泪盈眶:“从没见过山里孩子这么投入地阅读!”这使她更加坚定“阅读育人,有教无类”的信念。
如今转型教研员,黄晓迪仍未离开“课堂”。她带领团队构建区域教师“竞秀—深耕—领军”三阶成长体系,以课堂为阵地、教研为引擎,持续辐射能量、赋能团队。各学科教研员协同聚力,2025年市基本功大赛中云龙22位选手榜上有名,其中一等奖占比达62%。耕耘岁月,见证师生成长,是她最大的快乐。

徐州市商务城小学副校长张松:25年逐光路,从“遇见光”到“散发光”
“张尔栋老先生‘一天不离开岗位,一天求索不止’的精神,是照亮我教育路的光。”提及25年教育生涯的起点,商务城小学副校长、信息科技教师张松总会想起张尔栋这位江苏电化教育奠基人。
2000年刚入职时,张松兼任学校电教工作。张尔栋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适度超前”教育理念,让张松坚定深耕信息科技教育的决心。
2005年,工作5年的张松参加江苏省首届教师基本功大赛,只获得二等奖,心有不甘。“不是难过成绩,感觉愧对了组织和学校的信任。”在领导同事的鼓励下,她沉心钻研,3年后再次参赛,顺利斩获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2022年《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颁布后,张松依托过硬的教学能力,受邀加入省教材编写组任电子教材分册主编。为赶进度,她常常下班后还得连着开“线上会”,却始终“痛并快乐着”,十分有成就感。
如今,作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张松更成了照亮他人的“光”。2021年,张松领衔成立省级名师工作室,逐步从10人发展到55名核心成员、153名学员,公众号关注超3000人。通过SWOT分析、问题导向、发展诊断,她帮教师找到定位和成长路径,形成“用人师视野涵养师德、用经师策略提升技能、用科学评价促进系统发展”的团队文化。“从遇见光、追逐光,到成为光、散发光,我愿为教育做最长情的坚守。”张松坚定地说。

徐州市潇湘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葛畅:以团队之力,为教育注入“云龙温度”
“小伙子,今后我们就是一个团队。”多年前,老科长王保全的一句话,让刚到云龙区教育局政工科的葛畅读懂了“云龙教育人”的团队精神。从机关工作人员到潇湘路学校校长,葛畅的成长轨迹里,始终刻着“同舟共济”的印记。
疫情期间,葛畅与全区145名教师投身志愿工作,成立党支部、组建党小组,物资转运……云龙的教育工作者们,用“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诠释使命与担当;在潇湘路学校,他推动“校家社和融竞进”,以课程建设撬动内涵提升——近三年学校先后立项省课程改革项目、成为省前瞻性项目实验校,2位教师获评为正高级教师,11名教师在省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学校被徐州一中授予“优质生源校”。
“办好教育,要聚焦教学质量、学生素养、教师发展。”葛畅这样践行教育家精神:课堂上,以“智慧研、精准教、个性学、多元评”为评价依据,落实备课“三备”、作业“三精”、辅导“三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润心行动”“为成长点赞,为生命颁奖”等活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为不同教龄教师制定“职业发展任务书”,通过“潇湘杏坛”培育“四有好教师”团队。“云龙教育是我深爱的‘土地’,我愿为她的发展不懈努力。”葛畅说。

徐州市经十路小学校长宋洪燕:
集团化办学路上,从“建起来”到“优起来”
“2025年,是经十路小学作为徐师一附小教育集团紧密型集团校的第10年。”站在10年节点回望,经十路小学校长宋洪燕的话语里满是感恩和成就感。
这10年,宋洪燕见证并参与了经十路小学从“从零起步”到“向光而行”的蜕变——从创办之初17名教师全部来自集团,到传承总校“Try”教育与“童雅”教育理念、提出“慧雅”教育主张;从建成“环境—功能—文化”一体化育人空间,到2016年成功申报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基于云平台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将成果推广至徐州市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平台,实现“一校带动一城”。
面对新建校“同质化”“提质难”的普遍困境,宋洪燕和团队以江苏省内涵项目为突破口,搭建起环环相扣的发展链条:2017年,以《“慧雅”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破解课程同质化难题;2020年,依托附小教育集团少年军校传统,实施《崇文尚武 经世少年》品格提升项目,让学生体质合格率超95%、劳动参与率达 100%;2023年以来,联合集团本部立项《新时代儿童美育的创意学习》前瞻性项目,将徐州“彭城七里”文化融入课程,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指标较建校初提升47%。
如今的经十路小学,不仅培养出5位高级教师、10位省级赛课获奖者,更从集团“输入”转向“输出”——2022年起连续向另一所新建校镜泊路输送5位骨干教师,成为云龙区五大教育集团“协同共进”的生动注脚。“教育要回应区域发展需求,增强老百姓获得感。”这是宋洪燕心中不变的坚守。

徐州市新城实验学校副校长张超:
乡村校园里,用劳动教育点亮“大教育”
“骑着摩托车奔波二十多公里,抵达一所只有两排瓦房的小学校,窗户上甚至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2010年,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张超,第一次见到新城实验学校(当时的村小)的模样,内心满是失落与迷茫。但这片被农田和高铁环绕的乡土最终留住了他,且一留就是15年。
从班主任到德育校长、业务校长,张超亲历了学校从简陋村小到美丽校园的蜕变,更找到乡村教育的破局之路:“城市学校着力将自然与乡土资源融入课堂,而我们本就置身于乡土之中,这是最大的优势。”2016年,学校加入青年路教育集团后迎来跨越式发展。现代化课程场馆落地,信息化教学设备进教室,优秀教师支教交流……张超和团队抓住“劳动教育”这一突破口,在两任支教校长带领下构建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如今,新城实验学校劳动教育结出累累硕果:相关项目入选“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获评“教育部课程教材优秀课题”“江苏省首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2024年全市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中,学校斩获5个特等奖,占全市小学组特等奖总数的一半;江苏省中小学定向越野锦标赛中摘得1银6铜,全校近视率更逐年显著降低。“‘小’学校也能办出‘大’教育。”张超说,未来将继续为乡村点亮教育明灯,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徐州市云龙区明正幼儿园教导处副主任郑天慈:
深耕幼教沃土,以青春守护“童年星火”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作为云龙区明正幼儿园的青年教师,郑天慈用这句话诠释着自己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云龙区为青年教师搭建的多元成长体系,是郑天慈2022年工作后的“助推器”:以“走出去+引进来”拓宽视野,片区跨园联动促进专业对话,集团“青蓝接力”传承教育匠心。
在日常教学中,郑天慈始终践行“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初心。她曾遇到一名因家庭环境导致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她和班级教师每天下班后复盘孩子在园表现,在班级区域投放录音笔、发声娃娃等材料,帮孩子打开“表达之门”。
2024年,郑天慈在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徐州市共5人参加省赛,4人来自云龙区,其中3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获奖等级及人数居全省前列。更令郑天慈自豪的是,团队推动集团教科研实现“群体突破”:四十余项徐州市个人课题立项,百余篇论文在省、市评选中获奖,将云龙幼教“致敬童年”的理念深深融入教研实践。
同样在2024年,成为云龙区第五批“影子校长”的经历,让郑天慈实现从“教学者”到“教育者”的蜕变。聆听成尚荣、洪雨露等教育专家讲座,在上海跟岗学习,与特级园长深入交流,她跳出班级管理的“小视角”,开始从园所建设、课程设计、教师发展的“大局”思考教育。
2025年6月,郑天慈肩负起云龙区首批青年名师工作室主持工作,“这不仅是个人的里程碑,更是带动更多幼教人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新起点。”郑天慈说,她将继续用爱播种童年,为云龙学前教育注入青春力量。
以师者力量,点亮云龙教育未来
6位教师代表的故事,是云龙教育人“守初心、担使命”的缩影。从集团化办学的提质突破到乡村教育的特色振兴,从基础教育的团队赋能到信息科技的逐光前行,再到学前教育的童心守护,云龙教师正以教育家精神为笔,在教育的沃土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云龙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