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以前送单的间隙,只能在路边树荫下啃冷饭,现在社区驿站随时能歇脚、热饭,还能给手机充上电,真方便!”本周,外卖骑手李师傅在大龙湖街道汉风社区暖“新”驿站里与同伴感慨道。李师傅的体验,正是大龙湖街道暖“新”驿站服务成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随着外卖骑手、配送员、货运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休憩无定点、补给无保障、应急无支援”的问题成了他们的“烦心事”。为破解难题,大龙湖街道整合街道及1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空间资源,以“分级建设、精准服务、双向赋能”的理念,构建全域覆盖的暖“新”服务网络,让新就业群体不仅有了“遮风挡雨的家”,更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力量”。
分级建设,织密“15分钟服务圈”
经过前期的走访调研、座谈访谈,大龙湖街道总结出不同区域新就业群体的分布规律与服务需求——成熟社区的骑手需要基础补给,商务片区的从业者期待多样化服务,货运站点周边的司机则急需停车与维修支持。基于这些差异,街道分层推进了18个驿站的建设。

在丁庄社区、茶庵社区等11个涉农社区建设基础型驿站,统一配备微波炉、饮水机、充电宝、应急医药箱等10余项物资,满足新就业群体“歇脚、补水、热饭、应急”四大基础需求,让他们可以“随到随用”。
在汉风社区,驿站升级为“睦邻会客厅”,在基础款上增设了图书柜、冷藏冰箱、心理疏导室,还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健康讲座、法律咨询,满足从业者“充电学习、缓解压力”的多样化需求。
针对货运司机群体,冯庄社区联合周边爱心商户共建特色驿站,不仅划定临时停车区,还设置维修工具角,配备扳手、螺丝刀等常用工具,还联动律所提供免费法律援助,真正织密了“15分钟服务圈”。
“建设驿站不能按一个标准‘一刀切’,而是要先摸透需求,再按场景分级推进,让驿站发挥更大效用。”大龙湖街道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黄元总结道。
精准服务,爱心筑就“暖心港湾”
各驿站建好后,服务工作才刚刚开始。秉持“就近就便、务实高效”原则,大龙湖街道在基础服务上持续升级,让“常规服务”更贴心,“应急服务”更及时。
针对季节变化带来的需求差异,街道推出了“时令化服务”。今年高温季,大龙湖街道17个社区同步开展了“夏日送清凉”活动。至8月底,已累计向新就业群体发放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矿泉水等防暑物资500余份。
为精准对接新就业群体个性化需求,汉风社区、大龙湖社区等社区的6个驿站,还专门设置“心愿墙”和“建议箱”,定期收集反馈并优化服务。
今年7月,针对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反映的“暑期孩子无人看管”问题,街道依托大龙湖社区、新元社区、龙湖西社区驿站开办爱心暑托班,邀请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作业辅导、兴趣课程,累计解决30余名新就业群体子女的看护难题。汉风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谢福月介绍,“每天一上班,我们都会提前整理好休息区,确保骑手们送完早单就能过来歇脚。”
在“诉求有渠道、服务有温度、成长有支持”的良好生态下,一处处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成为新就业群体奔波途中的“暖心港湾”。
双向赋能,“外来者”成“自家人”
为激发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大龙湖街道在驿站推行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鼓励从业者利用工作间隙参与垃圾分类、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至今已有200余名新就业群体参与公益活动10余场,累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
“参与一次文明创建志愿活动能积5分,积满20分就能兑换饮用水或车辆维修服务,既帮了忙,又能得实惠!”外卖骑手陈师傅拿着自己的“志愿服务积分卡”告诉记者。

街道还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的党员“亮身份、树形象、作贡献”,通过设立“党员服务岗”、开展“党员带头谈”等活动,让党员成为服务与治理的“领头雁”。目前已有10余名新就业群体的党员到驿站报到,不仅带头参与志愿服务,还结合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路面破损、路灯故障等问题,向社区提出合理化建议,迄今已有15条建议被采纳。“以前觉得自己是‘外来者’,现在能为社区出份力,感觉成了‘自家人’。”陈师傅的话,道出了新就业群体的心声。
从单纯的“补给站”升级为“服务站+治理站”,大龙湖街道的暖“新”驿站为新就业群体建起“暖心桥梁”,共同谱写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新篇章。黄元介绍,大龙湖街道将继续优化驿站服务功能,新增3个特色驿站,探索“驿站+商户”“驿站+企业”的共建模式,让暖“新”服务覆盖更广泛、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