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泉山柳新:党建聚合力 精准对接群众“微心愿”
2025-08-26 14:27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孩子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俺村这些党员志愿者就像亲人一样,一个电话就上门帮我解决困难。”提起党员们的服务,独居老人王阿姨忍不住感慨。在泉山区柳新镇,这样以“党旗红”引领“服务优”的场景,已渐成常态。近年来,柳新镇始终在建强基层党组织上用力、在推进强村富民上用心、在提升治理能力上用劲、在为民办事服务上用情,将服务延伸至群众身边,精准对接“微心愿”,架起党群“连心桥”,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党旗始终在基层阵地上高高飘扬。

在“微心愿”实践推进中,柳新镇以19个行政村党组织为核心,积极链接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让各类资源在“服务群众”的共同目标下深度交融,为“微心愿”落地提供了超越个体党员奉献的、更坚实可持续的支撑——镇里推出的假期托管项目,正是这一聚合效应的生动注脚。面对双职工家庭孩子假期‘空窗期’无人看护的难题,镇党委敏锐捕捉这一集体心愿,主动牵头整合文明实践阵地资源与辖区内优质师资,同时动员大学生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参与日常管理,共同打造了覆盖暑期、安全温馨的“公益课堂”。家长刘女士的感激发自肺腑:“以前只能麻烦家里老人照看,孩子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手机,总让人不放心;现在孩子有了好去处,还能学知识、长本领,镇里真是帮我们解了大难题!”当阵地、人力、资源经由党组织统筹整合,点滴“微心愿”便汇聚成滋养群众的“幸福清泉”。

镇党委以网格为根基,织密“微心愿”收集网,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机制,让心愿征集真正延伸至每个角落。网格员主动“沉下去”,在走村入户的日常问候里,捕捉那些藏在柴米油盐中的“未言之盼”;线下的“心愿墙”与线上的“指尖平台”相辅相成,让村民随时能便捷表达需求。党组织对征集到的心愿清单细致梳理、分类施策,依据紧急程度与实现难度分层处置:有的由在职党员主动“接单”,有的由共建单位积极“认领”,确保“心愿不悬空、服务不缺位”。

东城村二组老党员李大爷家的电线因年久失修时常故障,行动不便的他每到夜晚便受“摸黑之苦”。网格员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第一时间上报心愿清单,村党支部的党员电工小王当即“抢单”,当天下午便带着工具上门检修、更换线路。当灯光重新照亮屋子,李大爷握着小王的手,眼眶微红:“灯亮了,我这心里也亮堂了!党员同志真是解急的‘及时雨’啊!”这一束暖光,不仅驱散了黑暗,更映照着基层党建“精准服务”的温度,成为“党群连心”最生动的见证。

从“公益课堂”里孩子的笑声,到李大爷家亮起的灯光;从网格员笔记本上的“心愿清单”,到共建单位送来的帮扶物资,柳新镇的“微心愿”实践,从来不是孤立的“送温暖”,而是党组织以聚合力织就的“民生网”。每一个心愿的落地,都是一次党群关系的升温;每一份服务的传递,都是一次基层治理的提质。如今,在柳新镇的田间地头、村口巷尾,“党旗红”始终萦绕在群众身边,那些被实现的“微心愿”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乡村振兴路上的暖流,照亮群众的幸福路,也让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愈发坚实有力。(李颖)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