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睢宁:公益诉讼守护群众“房前屋后”生态福祉
2025-08-19 14:36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李永生 娄毅)“以前家门口的河道总飘着异味,夏天根本不敢开窗户。现在不仅水清了,困扰多年的恶臭与杂乱也一去不返!”王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当地群众对“房前屋后”生态环境整治的直观感受。焕然一新的村居环境,正是睢宁县检察院聚焦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顽疾”,以公益诉讼检察之力推动系统治理的缩影。

生态环境问题涉及面广、主体多元,如何有效破解“九龙治水”困局?一场由睢宁县检察院与县攻坚办共同发起的联席会议为这场生态保卫战奠定了制度基石。《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工作方案》应时而生,清晰勾勒出“攻坚办牵头抓总、主管部门协同推进、属地政府负责整治、检察机关协同监督”的全方位责任链条。机制创新之下,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凝聚成一股守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合力。

6月以来,睢宁县检察院依托“六长”出题工作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黑臭水体、异味排放、垃圾污染等问题开展拉网式排查,共梳理有效线索79件。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睢宁县检察院坚持“刚性监督+柔性协商”双轨推进。针对餐饮油烟超标排放、噪声扰民、黑臭水体等污染问题,立案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4件,制发检察建议7件,督促职能机关整治餐饮油烟污染、黑臭水体等问题25处,及时清运处置固体废物126吨。

面对盘踞多年的养殖场臭气顽疾,睢宁县检察院并未止步通过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履职,而是主动联合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扎根现场,深挖问题症结——养殖场并非恶意排污,而是苦于粪污处理难、成本高等现实困难。为彻底破解养殖场污染难题,睢宁县检察院推动职能机关创新构建“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循环利用”长效机制。这一模式先由政府购置专业吸粪车提供服务,再由养殖场支付合理费用,将粪污统一转运至沼气站进行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最后作为优质有机肥直接供给周边农田。这一生态循环链,不仅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资源,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更成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鲜活样板,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跨区域治理是此次攻坚的另一亮点。7月上旬,针对与宿迁市经开区交界的河道污染问题,两地检察机关创新采用“空中巡查+地面核查+数据联动+快速检测”立体化调查模式,通过无人机航拍锁定违规搭建喷漆房点位,运用快检设备实时监测水质,仅5天就完成证据固定与法律论证。经双方协同督促,违建区域现已全部拆除并恢复耕种条件,毗邻鱼塘水质氨氮值降至0.61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良好等级,赢得两地群众称赞。

监督之力,源于最广泛的社会参与。为拓展线索来源、提升监督质效,睢宁县检察院还创新构建“线索发现—监督共治—专业赋能”三维协同模式:依托“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建立“网格化+信息化”线索反馈渠道,将散落于各地的环境线索第一时间汇聚至检察机关;邀请人民监督员深度参与生态资源保护案件办理全过程,以客观中立视角提升检察履职公信力;充分发挥特邀检察官助理的“外脑”优势,在大气污染、噪声防治、水资源保护等领域提供专业支持,确保监督意见科学、整改措施有效。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下一步,我们将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准,通过更紧密的府检联动、更深入地机制创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着力破解更深层次的系统性、源头性环境问题,让检察公益诉讼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睢宁县检察院检察长杨阳说。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