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当黄楼派出所所长曹海森在镜头前展示辖区红色资源——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讲述徐州第一位党支部书记的红色印记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段5分多钟的宣讲视频,会在“青春徐州”视频号上收获数千人次的观看。这是徐州团市委“理响彭城”青年讲师团云宣讲活动的生动实践,用青年话语讲青年故事,让理论宣讲在网络空间焕发新生机。

“云端讲台”见证青年讲师的成长之路
“理响彭城”的诞生,始于一场覆盖全市各领域的青年讲师选拔。团市委发出招募令后,高校教师、金融从业者、企业骨干、基层工作者等不同职业的青年积极响应,经过逐级推荐、初赛决赛的层层筛选,20名优秀青年讲师最终脱颖而出,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专家”,却带着最鲜活的实践经历,分享最动人的拼搏故事。
“比起照本宣科,青年更愿意听‘身边人’讲‘身边事’。”徐州团市委宣传部负责人朱涛介绍,选拔标准始终紧扣“青年视角”——能否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解读政策,能否将宏大叙事融入个人经历。如今,这些讲师已成为理论宣讲的“青春代言人”,曹海森的平安守护职责、刘依霖的技能报国感悟、陈慧勇敢奔赴的援派经历、丛地雪的地铁服务故事,四期宣讲视频累计播放量超万次,在青年群体中引发共鸣。


“双线联动”让理论宣讲“落地生根”
打开“青春徐州”微信公众号,“理响彭城”专栏的宣讲视频选题用心、制作精良:镜头里有革命旧址的斑驳砖墙,也有现代都市的繁华街景,解说词里既有历史纵深的厚重感,又有青春奋斗的鲜活度,引来网友纷纷点赞转发。云宣讲依托新媒体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忙于工作学习的青年能利用碎片时间接收思想养分,但这只是“理响彭城”的第一步。
“线上传播是‘扩音器’,线下互动才是‘连心桥’。”据介绍,接下来团市委将推进“线上宣讲+线下实践”的双轨模式:在公益暑托班里,讲师们会用趣味课堂讲解“中国式现代化”;在青年夜校的课堂上,他们将结合职业成长分享奋斗故事;沿着青年学习社线路,他们还会带着青年边走边讲,让理论融入城市肌理。
在最新上线的视频中,研学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等“新面孔”也加入讲师团,朱涛表示,“我们希望既有扎根基层的‘实践者’,也有传承文化的‘守护者’,让宣讲队伍像拼图一样,拼出徐州青年的多元面貌。”。



“全面覆盖”让青春力量浸润彭城
从城区到县域,从线上到线下,“理响彭城”的覆盖面正在持续扩大。接下来,讲师团将深入各县(市、区),把云宣讲里的“热门话题”带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校园操场。在沛县的乡村大舞台上讲乡村振兴,在云龙区的写字楼里聊青年创业,在铜山区的校园里谈成长规划——不同场景将匹配不同的宣讲内容,让理论真正“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
有网友感叹:“原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概念,就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事。”这正是“理响彭城”的核心价值:当青年讲师用亲身经历诠释时代命题,当宣讲内容与青年需求精准对接,理论便不再是“远方的道理”,而成为照亮成长之路的“身边的指引”。
随着更多青年讲师走进镜头、走向基层,这场始于“云端”的宣讲,正以青春之名,让思想的力量在彭城大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