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日,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组织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团分赴徐州、淮安、连云港、扬州和苏州等地,以实地探访、互动体验、基层调研等方式,开展沉浸式实践活动,在行走中感悟民族团结力量,用行动书写青春担当。
“红石榴籽”实践团首站走进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在讲解员引导下开启历史对话。队员们驻足于不同民族生产工具展柜前,仔细观看支撑漕运体系的各族智慧结晶;在多民族聚居习俗复原场景中,观察南北文化交融印记;围绕史料中各民族携手保护漕运的故事展开讨论,从历史脉络中触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脉,深刻理解“多元一体”的历史必然;在连云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里,队员们通过传统展陈了解历史,借助现代科技深化认知,体验多民族非遗技艺,在一针一线中体会各族人民智慧;青年学子还与连云港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相关负责人座谈,深入学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在连云港圩丰镇“红石榴”家园,队员们走访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许善才,听他讲述如何以产业促团结的生动实践。
“千年运河·同心筑梦”实践团在扬州展开探访,队员们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仔细记录清代货船模型上的铭文细节,围绕回族茶叶与汉族漆器的流转轨迹与讲解员深入交流,详细梳理唐代胡商定居、明清回族商帮崛起的史料。在普哈丁园,队员们驻足观察伊斯兰建筑与江南园林的融合特色,用镜头捕捉各族信众共同祈福的画面,认真抄录碑刻中记载的包容故事,还主动与当地群众进行攀谈,认真收集民族交往鲜活案例。
“石榴开花·水润江苏”实践团沿运河走访扬州、淮安等五市,探寻运河千年文脉中的民族团结印记。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通过数字展陈了解运河的民族交融史,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生态实践成果,记录沿岸多民族聚落“依水共生”的场景,深刻体会到运河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是连接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在淮安漕运博物馆,队员们依据文物史料探寻古代漕运对民族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他们走访了6家民族特色商铺,用影像记录各族商贩经营智慧,整理商贸故事;实践团还走进苏州平江路,感受江南韵味中浸润着的民族交融的气息;在徐州邳州良壁村,队员们向蓝印花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如坤学习扎染技艺,亲手体验制作过程,感悟非遗背后的民族交融智慧。
实践中,各实践团队边走访边记录,通过镜头、座谈、笔记等方式留存素材。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故事,进一步深化调研成果,通过校园宣讲、文创设计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播。同时,将积极推动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深深扎根心中,让承载着民族团结基因的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闵友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