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今年以来,徐州市鼓楼区黄楼街道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安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党建+法治”,拧紧保障“安全网”

黄楼街道坚持党对依法治理的全面领导,全面压实法治工作责任,形成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领导,科室及社区齐抓共管,全辖区共同参与的法治街道新格局,统筹开展街道法治建设工作,加快街道法治建设。同时,常态化开展党员干部学法培训,将学习计划列入重点学习内容和干部年度培训计划。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召开集中学习8次、领导干部带头讲法3次,进一步提高干部法治思维,增强应对风险能力。
“文旅+法治”,搭建学法新平台

黄楼街道充分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商圈优势,将旅游文化与公共法律服务深度融合,在辖区内重点打造铜牛法治长廊、黄河公园法治一条街、青少年法治公园,将“法”与“景”深度融合,全力做到法治宣传阵地“一步一景、一景一宣”。
“文庙”作为徐州历史文化的核心地标,是彭城七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文庙街区建成以来,黄楼街道将普法宣传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借助文庙街区人流量大优势,联合辖区派出所、各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制定并落实普法责任清单,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在街区内广泛开展“3.8妇女权益保障法”“4.15国家安全日”“法治宣传赶大集”等普法宣传活动20余场,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服务+法治”,筑牢干群连心桥

设立基层法治联络站,打造法律咨询直通车。黄楼街道以听诉求、解难题为宗旨,引导群众合法维权、理性维权。今年以来,街道司法所累计接待来访群众咨询50余次,其中帮助劳务纠纷群众法律问题22个。
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打造“周二律师门诊”特色服务,严格落实“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工作原则,通过“法援惠民生 助力农民工”等活动,强化干部走访宣传,进一步为群众排忧解难。
设立法官工作站,打造家门口的“小法庭”。年初,鼓楼区人民法院和黄楼街道达成共建协议,率先在黄楼街道综治中心成立“鼓楼区人民法院融合法庭”工作站,共同负责开展咨询接待,就地开庭调解。自成立以来,推出了移动微法院、网上送达以及网上立案等法院便民服务措施,进一步拉近干群距离,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宣传效果。
“人才+法治”,培养法律明白人

开展“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完善社区法律顾问配置。配备社区法律顾问7名,提供就近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解答居民法律咨询20余件,开展法律宣传50余次。如今,社区法律顾问已成为推进街道依法治理、实现街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推动专职调解员进网格,联动化解。以“专职人民调解员+专职网格员”的方式,以案析理、以案说法,增强群众学法、用法、守法意识。今年以来,以双员联动机制派驻至各社区调委会,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共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41件,成功化解133件,化解率94.3%。
“民主+法治”,打造和谐新社区

充分发挥辖区警务室阵地作用,用活警民议事会、警务联席会议事机制,打造街道联防队、社区联防队、专职联防队、义务联防队“四支联防队伍”,实现联防、联动、联管、联治。此外,选优配强53名网格员和200余名楼栋长,构建“支部+社区+网格长+楼栋长+公益性岗位”管理模式,提高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意识。
定期组织召开社区群众意见问答会、民主评议会征集群众建议,组织撰写社区《居民公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对社区自治事项进行引导和监督管理,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下一步,黄楼街道将继续整合多方资源,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和群众法治意识,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