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如何让烙铁在木板、葫芦上留下生动的印记?8月5日上午,在睢宁县邱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爱心暑托班里,王林中学美术教师周成用一堂生动的烙画课,为孩子们揭开了这门古老技艺的神秘面纱,也点燃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烙铁画,又称烙花、火绘、火针绣花,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运用加热的铁器,以勾、皴、点、染、擦等技法,在木板、葫芦、纸张、丝绢等材料上“以火为墨”,创作出韵味独特的精美画作。周成老师向眼神充满好奇的孩子们讲解:“通过控制烙铁温度、移动速度和按压力度,画面便能呈现出从淡黄、棕到黑的丰富色彩层次。”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展示当地丰富非遗资源,推动其保护与传承,邱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爱心暑托班”中开设了“非遗小课堂”。此举不仅旨在将非遗的种子播撒进孩子心田,更期望从中发掘培育对非遗技艺怀有浓厚兴趣的未来传承者。
作为与烙画结缘三十余年的“守艺人”,周成老师潜心钻研这门独特艺术。得知“非遗小课堂”即将开课,他毫不犹豫地前来授课。“火有温度,画有灵魂,”周成深情地说,“这门承载着智慧与美学的老手艺,一定要让它薪火相传,持续焕发‘热’度。”

课堂上,孩子们对烙画展现了浓厚兴趣。在周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小心翼翼拿起烙铁笔,尝试创作。不一会儿,充满童趣的作品便在烙笔下“诞生”:歪着脑袋的小鸟、圆滚滚的小鱼跃然呈现。虽笔触尚显稚嫩,却洋溢着纯真与勃勃生机。

这堂别开生面的“非遗小课堂”,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以沉浸式体验拉近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通过“小手”感受非遗,邱集镇正以创新的方式,呵护着传统文化的种子,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点亮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的希望之光。(胡昌辉 侯苗苗 葛兴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