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近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寻迹运河交融路,共筑徐州团结情”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为依托,深入窑湾古镇、户部山古民居、徐州博物馆等文化地标,通过实地探访、文化调研、互动交流等形式,挖掘运河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内涵,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中感悟历史交融,在实践中增强担当使命。

运河系纽带 千载聚同心
悠悠运河水,千载映交融。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不仅是南北航运的关键枢纽,更是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生动见证。实践团成员提前广泛搜集资料,深入梳理徐州运河文化与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从漕运时期多民族船员互助共济,到现代各民族共护运河、共谋发展,一个个鲜活案例让同学们对“运河是民族团结纽带”有了初步认知。

古建藏文脉 交融谱华章
循着历史足迹,队员们首先走进窑湾古镇。在青石板路间,当地老人缓缓讲述着回族、汉族商户世代合作的故事:回族商户的清真菜馆与汉族商户的传统商铺相邻而居,百年间互帮互助、共兴商贸。看着眼前保存完好的民族特色商铺,听着代代相传的互助佳话,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当年运河码头全国各族商户往来穿梭、携手经营的热闹场景,真切触摸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深厚情谊。这场沉浸式的文化寻访,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是运河文化的重要基因,更坚定了传承这份交融情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

带着对运河民族交融史的深刻感悟,实践团成员走进户部山古民居群与徐州博物馆,在历史遗存中探寻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印记。在户部山,队员们仔细考察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回族的砖雕纹样与汉族的木雕技艺相映成趣,满族的窗棂设计与本地的石雕工艺相互融合。这些建筑细节诉说着明清时期的徐州故事——作为运河重镇,这里吸引了回族、满族等多个民族定居,各民族在建筑技艺、生活习俗上相互借鉴,最终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一砖一瓦都藏着故事,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民族团结的活化石。”队员们感慨道。在徐州博物馆,通过馆藏文物中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记,大家进一步了解到运河文化如何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催化剂”,让不同习俗在碰撞中相融,让多元文化在共生中绽放。
青春筑同心 运河系未来
此次以大运河徐州段为纽带的暑期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走出校园,与历史文化深度对话,不仅深化了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更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一致表示,将把此行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下一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强化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成效,引导青年学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