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暑期,在徐州广袤的乡村,一群来自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的大学生,正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知识“活化”千年中医药智慧。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农场,探索如何让古老药香成为滋养乡土、带动致富的新力量。
深耕:播撒文化种子,让中医药“活”在乡土
要让中医药文化扎根乡村,必须让它“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在泉河村、蟠桃社区等地,实践团开设“药食同源”实用讲座,用家常话讲透本地药材妙用,把中医知识变成村民手中的生活技能。针对留守儿童,他们设计了“本草探险”互动课,孩子们亲手辨识植物、制作标本和书签,在游戏中亲近中医药。子欢农场的“田间课堂”上,孩子们种下艾草,志愿者们同步讲述“天人合一”的中医哲学,在泥土芬芳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团队还制作系列短视频,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把徐州乡野的中医药故事传播得更远,持续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


赋能:小手工大产业,指尖技艺开出“致富花”
文化传承的价值,最终要惠及民生。实践团精准对接乡村留守群体就业增收需求,借力徐州丰富药材资源和国潮中医兴起的热潮,开发了一系列门槛低、文化味儿浓的手作项目。在“残疾人之家”和社区活动室,村民们利用自产药材,制作驱蚊香囊、安神茶包、合香珠手串,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农场和种植基地里,孩子们参与辅助采药、制作标本框,劳动中接受教育。为打通销路,团队在校内市集和线上平台开设体验摊位,吸引游客付费制作中药风铃、耳环、书签等时尚文创,“亲手做”成为最佳卖点。团队还计划运营“岐黄工坊”抖音号,直播村民手作过程,讲述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为传统手艺注入现代灵魂和品牌价值,带动村民增收。


聚力:多方联动,打造可持续“生态圈”
项目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坚实后盾。徐州市健康管理学会提供专业的药材配伍方案和技术指导,确保流程安全规范;乡镇、社区主动提供场地支持;学院配备了基础药材处理设备。这种“政、校、行、企、社”协同联动的模式,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复制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民手中香囊的芬芳,孩童书签里定格的草木,田野间跃动的青春身影……这些生动的画面,正是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用热情与专业书写的答卷。青年学子们正努力让千年中医药文化在乡土深深扎根,让这一缕源自乡野、饱含青春力量的药香,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希望,飘向更广阔的未来。(周生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