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这是镌刻在郭涛代表履职日志扉页的誓言,也是他奔走于企业与社区间的行动密码。炎炎夏日,他顶着酷暑查看桥梁施工进度;清晨的研究院里,他与团队在轨道交通蓝图上攻坚克难;传统佳节的门扉前,他带着温暖叩响困难群众的家门……这便是徐州市云龙区人大代表、徐州交科轨道交通产业研究院总经理郭涛的日常剪影。自2022年当选以来,这位企业掌舵人将“人大代表”的职责扛在肩头,在服务群众与驱动创新的双轨上,奋力奔跑,用心丈量着一位企业界代表的担当。
学习路上永不止步的“上进者”
“代表履职不能停留在会议室里。”郭涛时常对同事说的一句话。面对从企业管理到为民代言的角色转变,他深知唯有持续学习才能把握履职主动权。他以“诚恳”态度怀抱“勤勉”精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穿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全过程。代表履职涉及面广,他坚持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相结合,尤其注重对人大法律法规的系统研学,为精准反映群众诉求奠定基础。
学习成果迅速转化为履职实效。郭涛深入一线调查民情,贴近群众了解民意,围绕民生工程、交通出行、城市建设等热点问题,陆续提交了多份直击痛点的建议:《关于增加非机动车辆停放区域施划的建议》回应了市民“停车难”的呼声;《关于进一步提升全区市政交通“软环境”的建议》直指城市管理短板;《关于和平上东三期、四期暖气“转改直”的建议》则聚焦百姓冬季取暖需求。这些带着调研温度和思考深度的建议得到区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有效落实。其中两项建议因针对性强、可行性高,获评“优秀代表建议”。从办公室到社区网格,从建设工地到研发中心,郭涛把每一次与群众的接触都当作学习机会,将履职的根系深扎在基层土壤中。
为民为企双向奔赴的“代言者”
一次选民接待日,和平上东三期的居民向郭涛反映了一个看似平常却关系安全的大事——电动车停放乱、充电难的问题。“单元门口横七竖八停满电动车,飞线充电像蜘蛛网,看着就揪心。”和平上东一期居民王大爷的话刺痛了郭涛的心。他立即与社区干部实地走访,多方协调后快速形成解决方案。不到一个月,一座座崭新的电动车集中充电桩在小区落成投用。
当居民们纷纷点赞时,郭涛的目光已投向更深远的安全防线。2024年初南京雨花台区“2·23”火灾事故发生后,从事设计行业的他立即警觉起来。凭借专业敏感度,郭涛在辖区重点小区推动安装消防报警系统、消防灭火设施及电动车智能阻车系统,为居民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安全网”。
作为兼具企业家与人大代表双重身份的社会建设者,郭涛始终以躬身践行的姿态响应时代召唤。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他坚持与基层工作者并肩同行,为特殊困难家庭送去关怀。
产业赛道奋力奔跑的“实践者”
身为轨道交通领域的企业家代表,郭涛始终将专业优势与履职实践紧密结合。三年来,他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召,带领企业精准把握发展方位,以创新驱动锻造发展硬实力。
“技术创新是轨道交通发展的命脉。”在郭涛带领下,研究院围绕徐州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徐州交通枢纽优势,以轨道交通建设为着力点,聚力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累计取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9项,这些数字背后,是郭涛团队对轨道交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持续探索。他本人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七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同时也被评选为云龙区“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这些荣誉更坚定了他以轨道交通专业智慧服务区域发展的决心。
在郭涛的履职蓝图中,技术创新最终要服务于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他着力构建徐州产城融合的高端智库,以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为载体,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和业态升级,为打造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贡献坚实的轨道力量。通过将代表履职与企业实践深度融合,为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动能。
图纸上的精密线描,已化作街巷里守护烟火的坚实屏障;实验室的技术星火,正燃成提案中温暖民生的璀璨光芒。他的脚步,永远踏在为民履职的沃土上;他的目光,始终望向驱动未来的地平线。这条双轨并行的征途,没有终点站,只有下一站:人民的需要在哪里,人大代表郭涛的履职列车,就向着哪里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