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在徐州市云龙区子房街道的寻常巷陌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王杰精神”化作春风化雨的力量;他们犹如点点星光,在街巷烟火中闪耀,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社区里的“活台账” 用担当诠释党员本色
“王杰精神不是口号,是每天多走一步路,多敲一扇门。”这是王杰社区“主心骨”高传喜常挂在嘴边的话。社区工作者心里要装着一本“活台账”,记满了邻里的急难愁盼。
一次,社区居民在微信群中反映,家中水管断裂漏水自己无法维修,又适逢节假日找不到维修师傅,高传喜得知后,买了工具立即赶往居民家中,拖着曾经受过伤的腿一蹲就是两个小时,帮居民修好了水管。事后他走路一瘸一拐,他却笑着摆摆手:“党员的责任,就是老百姓需要时,能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如今,他依旧每天穿梭在老旧小区,调解矛盾、探望老人、解决难题,用脚步丈量着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践行着“多走一步”的承诺。

楼道里的“螺丝钉” 把奉献刻进日常生活
“有困难找乐福!”在津浦社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邻里对李乐福的信任。33年党龄、20年楼长经历,这位年近古稀的“热心肠”,把“为民服务”四个字写在了楼道的每个角落。
从帮独居老人买菜送饭,到陪患病邻里跑医院;从自掏腰包修路灯,到跟着施工队盯小区改造,李乐福的脚步从未停歇。有人劝他歇一歇,他却总说:“我和王杰同志是同时代的人,‘两不怕’精神刻在骨头里,哪能说停就停?”如今,菜市场里他帮老人拎菜的身影,楼道里他叮嘱安全的声音,早已成了社区最温暖的风景。
公司里的“及时雨” 让大爱超越利益报表
“我虽不是党员,但王杰精神,咱也能学着做。”说这话的王伟,是徐州市云龙区一家民营企业的总经理,更是社区里有名的“公益达人”。当商业账本遇上公益清单,他毫不犹豫地让温度战胜了数字。
去年冬天,得知社区一名孤儿家庭陷入困境,王伟第一时间送去生活费和学习用品,从此成了孩子口中的“王叔叔”。养老院里,他定期送去的热汤饭暖了老人的心;困难家庭中,他留下的帮扶款解了燃眉急。在他的银行流水里,密密麻麻的转账记录写满了“助学”“助老”“救急”,他用企业家的担当证明:善意不分身份,奉献无关职业。

街巷中的“梦之队” 用传承续写红色血脉
晨曦中的圆梦社区,总有一抹抹“志愿红”在忙碌:八旬老党员拄着拐杖宣传政策,00后年轻人扛着工具清理杂物,“党员义警队”顶着寒风在小区巡逻……这就是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一支被居民亲切称为“梦之队”的队伍。
冰天雪地,他们挥锹除雪打通便民路;节日假期,他们值守巡逻守护万家安;反诈宣传,他们挨家挨户筑牢“防护网”。从政策解读到环境整治,从帮扶济困到文化服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他们用接力传承告诉我们:王杰精神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无数人添柴续灯的温暖接力。
从1965年的英雄誓言到2025年的街巷坚守,子房街道的“身边王杰”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伟大出自平凡,崇高来自朴素。他们在烟火人间中守望相助,让“两不怕”的精神永远滚烫,让红色的星光照亮每一条街巷、温暖每一个寻常日子。(马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