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6月15日傍晚,徐州市云龙区昆仑社区中央公元小区里,居民王大爷兴奋地跟正在巡查的社区党委书记袁龙旭说:“袁书记,衡山路修补后的沥青路平坦宽阔,晚上散步再也不怕摔跤啦!”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下过雨全是积水,推婴儿车都得绕着走。”居民刘阿姨回忆。
今年3月,袁龙旭带着坑洼路面照片和安全隐患图走进民情恳谈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了3个小时,最终敲定“分段施工+错峰作业”的方案。而且当时议事会还让居民投票选方案,施工时间都征求大家意见,现在这敞亮的路面,让居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在昆仑社区,“有事好商量”是常态。社区四级治理体系把民主协商延伸到楼栋,4个小区党支部、“三位一体”模式、每月一次议事会,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
再看看社区的变化,穿过中央公元小区的健身广场,曾经废弃的水池摇身一变成了儿童乐园,老人们带着孙子在彩色防滑垫上玩滑梯,其乐融融。拐角处的口袋公园,以前全是垃圾,现在健身器材、长椅都有了,晚上还能听到退休医生陈大爷拉二胡的悠扬琴声。
在时代艺境小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昆仑社区艺术团阿姨们正排练扇子舞。团长孙阿姨抖开绣着牡丹的扇面,开心地说:“社区给我们找场地、请老师,现在每周排练3次,下个月还要去参加区里的比赛呢。”社区的支持让阿姨们的梦想有了绽放的舞台。
袁龙旭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民生账本”,里面记录着两年来解决的210余件民生事,新增停车位120个、改造雨水管网800米、调解噪声纠纷37起……最后一页贴着居民李大姐的留言:“以前有事不知道找谁,现在社区搭了这些平台,我们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真正成了社区的主人翁。”
暮色渐浓,衡山路的路灯次第亮起。袁龙旭的手机又响了,网格群里居民反馈时代艺境小区门口的路灯有点暗。他立刻回复:“收到,明天上午9点,咱们在小区门口开个‘微议事会’,一起看看咋解决。”
在昆仑社区,民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路灯下的议事声、小程序里的点赞数、口袋公园里的二胡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当居民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当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那些曾经的“堵心路”,早已化作连接民心的“幸福桥”。这样的社区,谁能不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