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袁兴国 赵辉)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徐州工程学院组织“星火燎原”红色故事宣讲团师生代表,深入多地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系列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通过沉浸式调研、深度访谈等形式,将思政课堂延伸至革命旧址与历史现场,成为一堂直抵心灵的“行走的思政课”。

在宿迁市半城镇大王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师生团队沿着彭雪枫将军的革命足迹,参观抗日名将故居与拂晓报社旧址。在彭雪枫故居,展陈的旧物还原了这位儒将运筹帷幄的革命生涯;于拂晓报社旧址,泛黄的印刷设备见证着革命报人在物资匮乏中坚持传播真理的坚守,让师生们直观理解“笔杆子”在抗战洪流中的特殊力量。
在徐州贾汪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运河支队以血肉之躯铸就精神丰碑”的史实让学生团队负责人戴宇杰深受震撼,他在现场表示要将红色信仰传向更远;走进铜山区伊庄镇狼山阻击战纪念馆,队员窦丽娜望着记录战斗历程的史料感慨:“这座用生命赢得的‘时间丰碑’,将成为新时代讲好红色故事的精神号角。”在徐州苏悦党史馆“新四军抗战在徐州史料展馆”中,师生们从新四军四师的铁血征程里领会“拂晓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北京,师生团队在新四军四师研究会支持下,开启了与历史亲历者的深度对话。共和国元帅陈毅之子陈昊苏对学子们的红色实践给予高度评价,特别嘱托“要把爱国主义传统融入血脉,以真才实学报效祖国”;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之女邓小燕将父辈毕生为人民谋幸福的赤诚初心娓娓道来,还原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初心;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创建者吴芝圃的后代勉励青年“铭记抗战历史,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接好接力棒”。

与抗战老兵黄石文的对话成为最触动人心的场景。当老人颤抖的手抚过军功章,用略带哽咽的声音讲述“战友们用身体挡住子弹”的战斗细节时,在场师生深切体会到“民族脊梁”的分量。“军功章上的每道划痕都是历史的刻痕”,队员常泓玥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让‘勿忘国耻’不再是文字,而是需要用一生守护的精神誓言。”
为深化实践成效,团队在密集寻访的同时,坚持撰写饱含情感的实践日志,开展坦诚深入的分组研讨、组织思想碰撞的专题讨论,确保红色基因不仅“入耳入眼”,更能“入脑入心”。团队成员表示,接下来计划组建宣讲团,通过校园巡讲、短视频创作等形式,让红色故事走进更多青年视野。
“这不仅是一次历史寻访,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徐州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通过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三全育人”体系,校内思政课堂与社会红色大课堂深度链接。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红色教育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丰富活动内涵,引导更多学子躬身笃行,引导青年在走访革命老区、服务乡村振兴中,让红色信仰成为青春最鲜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