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彭颂珂)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形势下,建筑业面临着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等重要任务,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转型升级?位于徐州市鼓楼区丰财街道的江苏万融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融”)用自身发展经验,给出了生动诠释。
盛夏时节,走进万融承接的“紫宸公馆”项目施工现场,一排排机器鏖战正酣,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正铆足干劲争分夺秒,力争10月底前完成综合项目验收,一幅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的新型建筑场景正徐徐展开。

让“制造”变“智造”,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万融成立于2010年,建设产业布局建筑施工、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装配式构件生产研发等多个领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设计、施工、技术、信息、投资、管理等板块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多年来,万融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始终秉承“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以设计为龙头”的发展理念,不仅引领了建筑行业产业革新,更填补了多项市场空白,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工程科技企业。

曾经的万融,产业结构单一,项目施工工期长、成本高、效率低,面临诸多发展瓶颈。“传统建筑业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发展需求,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万融总经理王进坦言。为此,万融每年投入800余万元经费用于工程技术研发,先后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深入合作,为企业竞争力提供强劲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是万融发展的蓬勃动力。只有坚持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弯道超车’,实现多元化发展。”王进的话语,一语道破了万融转型升级的关键“秘诀”。
今年4月,由万融自主研发的《装配式约束墙板结构体系》顺利通过住建部验收,预计年底将在全国推广试行。“这一专注低层建筑的装配式解决方案,可以极大缩短工期、提高效率、提升品质、环保节能,工程总造价约节省20%,装配率达96%,将为建筑业产业革新带来重要意义。”王进表示。

多年来,万融积极参与主编、参编多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家级施工工法,大力研发绿色、环保、节能等建筑专利产品。截至目前,累计获批56个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2个、实用新型专利44个,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效果和经济效益。连续多年荣获“江苏省建筑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江苏省优秀施工企业”等称号,先后斩获扬子杯6项、古彭杯28项省市级奖项,连续三年在徐州建筑企业信用评分排名名列前茅。
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关爱。近年来,丰财街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倾心提供精准服务,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是我们在这里能够安心、舒心发展的底气和保障。我们将继续坚持把精品工程作为立身之本,树立行业典范,走出一条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于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谈及未来发展,王进坚定地说道。

从一名默默无闻的京杭运河“跑船员”,到一家工程科技公司“掌门人”,王进用满腔热血和拼搏精神,引领企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作为鼓楼区人大代表,他时刻以“情系人民、回馈社会”为己任,耐心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用创新推动产业革新,用匠心撑起发展雄心。站在数字化转型“大舞台”,万融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以大匠之姿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为科技型特级工程总承包企业。

近年来,丰财街道为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制定分类服务方案,实现了为企服务从“粗放供给”到“精准匹配”的转变,让优质的“服务力”成为推动老工业区华丽转型的“金钥匙”。在街道统筹助力下,辖区内3个汽车销售园区、30多家汽车销售企业,11家保险公司共同把市场盘活、把“蛋糕”做大,在实现企业差异化经营壮大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这里,属于鼓楼的“发展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