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在睢宁县官山镇推进殡葬改革的进程中,协商议事成为撬动文明新风的重要杠杆。各村(社区)依托“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以“板凳会”“庭院议事”等形式,邀请党员骨干、协商议事委员和村民代表围坐一堂,用“拉家常”的方式将移风易俗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土话”。
“以前办白事讲排场,棺材越做越大,酒席越摆越多,最后钱花了不少,人也累得够呛。”在荆山村的议事会上,“大老执”王更明率先打开话匣子,道出群众的实际困扰。党员代表张长敬接过话茬:“现在年轻人压力大,一场丧事下来好几万,确实负担太重。咱们得想想办法,既要寄托哀思,又能减轻负担。”

围绕这些现实问题,参会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展开讨论。有人提议规范治丧流程,有人建议限定酒席规模,还有人提出用鲜花、音乐等文明方式替代低俗表演。“我觉得还得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承诺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用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另外加大移风易俗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维度持续性引导,实现群众观念革新、行为转变的综合成效。”老支书张庆中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经过充分协商,各村(社区)因地制宜制定《红白事简办公约》,简化婚丧仪式流程、宴席置办环节,禁止大操大办、使用大棺材、散埋乱葬等行为,将移风易俗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明白账”。

在协商过程中,议事会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荆山村通过分析村民张大爷家简办丧事节省3万元的典型案例,让群众直观感受到新风尚带来的实惠;张山村将“鲜花代纸钱”“电子鞭炮替代明火”等环保举措纳入村规民约,既保留传统仪式感,又顺应绿色发展理念。这些源自群众智慧的协商成果,让移风易俗政策更接地气、更得民心。
如今,官山镇的协商议事机制已成为文明新风的“播种机”。通过将移风易俗融入基层自治,不仅有效遏制了殡葬领域的攀比浪费现象,更让红白喜事回归“重情感、轻形式”的本质。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到移风易俗行动中来,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新篇章。(陈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