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调整专业、数智赋能课堂——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五金工程”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2025-05-14 1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侯亚合)今年以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人人、人人成才”的教育观,以“五金工程”(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基地、金课堂)为抓手,全面深化“三四五六”人才培养改革,通过改革引领、创新赋能,推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升级:锚定产业需求,锻造“金专业”

“专业布局必须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校党委书记刘莹介绍,学校锚定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和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需求,推动原有“232”专业群向“331”格局转变,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转型需要,增设符合区域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专业,形成“高峰引领、高原支撑、特色鲜明”的专业生态。

动态调整机制成为专业建设的“指挥棒”。学校建立“1030”专业评估体系,对招生志愿率、留苏就业率等关键指标实施红黄牌预警,依托“新陈代谢”机制,确保专业建设始终紧贴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

课程重构:数智融合 打造“金课程”

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学校对标企业核心岗位标准构建能力图谱,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成立校企课程研发中心,组建技能大师、产业教授和骨干教师等课程研发团队,加快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开发高质量融合跨领域课程。

教学评价改革同步深化,AI巡课系统通过分析“抬头率”“互动率”等14项指标生成师生精准画像,驱动教学模式优化。利用评价数据精准诊断教学,优化“评价—反馈—改 进—提升”的质量持续改进闭环,帮助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教材创新:虚实结合 开发“金教材”

传统教材更新慢、携带不方便、操作环节文字表述不易理解。聚焦“四新”(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新工艺)融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头部企业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同时健全教材“编审选用”制度,严格执行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

学校还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为契机,依托学校智慧教育平台和在线课程资源,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学校15部数字教材开发建设,破解传统教材更新滞后难题,通过云端实现了教材实时迭代 。

基地共建:产教协同 建设“金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突出“生产场景化”,引入企业真实设备、工艺流程与管理标准,开发真产品为核、真过程为链、真任务为驱、真场景为境的“四真”实训项目,建成10个企业级实训基地,将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新工艺等融入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标省级标准,依托产业学院、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合作企业,每个专业群建成3-5个高水平基地,构建与企业技术要求、生产流程相一致的 实习实训体系,校企协同联合开发课程、教材、真实的实训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掌握真本领。

课堂革新:多维赋能 锻造“金课堂”

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学校以打造“有用、有能、有趣、有效”金课堂为核心,多维度发力,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

在“有用”“有能”课堂建设方面,学校筑牢教学根基。通过组织5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完成60门示范课程建设等举措,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并修订34个专业课程标准对接产业需求,打造“有用”课堂;同时,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完善考核机制,开展教师能力培训、评测与竞赛,推动成果转化,开展双能过关活动,塑造“有能”课堂。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探索创新,打造“有趣”“有效”课堂。融合数字技术完善智慧教学平台,创新教学范式,推行项目教学,实施分层分类培养,让课堂充满趣味与活力;通过优化质控体系、推进数字化考试改革、完善评价标准、加强教学观测与教研活动等,构建起“评价-反馈-改进-提升”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教学成效显著。

从“五金工程”的纵深推进,到“四有”课堂的生态重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生动诠释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宗旨。当AI技术遇上匠人精神,当教育链对接产业链,这座拥有六十年办学底蕴的职教高地,正以数字化转型为翼,培育着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大国工匠。

标签:
责编:袁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