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大刘村紧扣群众需求,将民生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系列务实举措让百姓真切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村两委班子以“民声”定“民生”,从道路改造、集体增收、安全治理到惠民服务精准发力,书写了一份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
漫步大刘村沿河步道,曾经坑洼的泥土路已变为平整的水泥路面,新筑的石质护栏与休闲廊道相映成趣,180余户沿河居民告别了“雨天踩泥、晴天扬尘”的困扰。村里同步配套建设公厕、健身广场和路灯照明设施,昔日的环境痛点变身网红打卡点。“现在晚饭后全家沿河散步,看着孩子们在广场玩耍,心里特别踏实。”村民王峰的话语道出了环境改善带来的获得感。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村集体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建成门面房、引入充电桩与洗车房项目、打造特色商业区等多元化举措,预计每年可为集体增收数十万元,实现了“强村”与“富民”的双向奔赴。
聚焦群众关切的安全隐患,村里创新推出“一户一箱”充电管理模式,在试点区域安装统一充电设施,有效治理“飞线充电”乱象。针对高层住宅集中区,正加快推进天然气入户工程,计划三个月内完成约千户安装,让清洁能源惠及更多家庭。面对汛期排水难题,村里启动管网改造,通过新建排水管道、疏通堵塞段等措施筑牢安全防线。“要让每家每户既住得舒心更住得安心。”村党总支书记郑忠龙在施工现场向村民立下“军令状”。
既有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有精神关怀的温度。村里建立教育激励长效机制,为考上本科、研究生的学子发放奖学金,去年23名学子获得奖励;对65岁以上老人实施春节慰问、洗浴补贴、生日关怀等暖心政策,全年惠民支出近20万元。着眼未来,民乐公园、篮球场等文体设施建设已提上日程,大寨河沿岸休闲区也将拓展功能空间,持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从“泥水路”到“景观带”,从“安全隐患”到“平安家园”,大刘村用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让“民生幸福”成为乡村振兴最温暖的注脚。随着更多民生项目落地生根,这个充满活力的村庄正朝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稳步迈进。(黄全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