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彭颂珂 通讯员 李楠)五月的苏北平原麦浪翻滚,新沂市瓦窑镇瓦窑村2300亩高标准农田里,一架红白相间的无人机正按照预设航线低空掠过,将叶面肥精准施入麦田。
种植大户李洁站在田埂边,手持平板电脑实时监控施肥进度:“以前施完肥要10个人干10天,现在无人机一分钟搞定3亩地,每亩还能省12元人工成本。”这是新沂市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智慧农业”的生动缩影,也是当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践样本。

测土配方:给土地定制“营养菜单”
近年来,新沂市耕地质量保护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取土化验、田间试验,分析氮、磷、钾等16项指标,精准绘制每块土地的“营养地图”。依托这些数据,邀请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指导,开展施肥配方优化试验研究,根据不同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供肥特点,针对性调整肥料元素配比,推出新沂市主要农作物“基肥主推配方”,真正实现“缺啥补啥”。
瓦窑镇种植大户房发扬同样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受益者。去年秋收后,农技人员为他的地块开出“药方”:每亩施沼液2吨、配方肥30公斤。“以前施肥全凭经验,现在按配方来,麦苗分蘖多、根系壮,预计亩产至少增加150斤。”房发扬高兴地说。
这种精准施策背后,是新沂市多年的农业技术积累。截至2024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276.83万亩次,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2.5%,化肥使用总量较2020年削减2.5%。

智慧农业:让田间管理“触手可及”
在马陵山镇智慧农事服务中心,南京农业大学中耘智慧农事技术员王瑞轻点鼠标,大屏上实时显示着2000亩小麦的墒情、苗情和病虫害预警信息。“通过模拟作物生长模型,我们能预测每个地块的最佳播种量、灌溉时间和施肥量。”王瑞介绍说,该模型由南京农业大学研发,通过144个小区试验田的本地化校正,已为农户提供精准“管理处方”。
种粮大户李蒙对此深有体会。他的2000亩麦田应用模型后,播种量从每亩70斤降至20斤,预计亩产超1200斤,每亩节省种子成本100元。更让他惊喜的是,模型还能动态调整灌溉方案:“去年春旱,系统提示每亩只需要10吨水,比传统灌溉节水60%,麦苗反而更耐旱。”
无人机、传感器、大数据平台等技术的应用,让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翅膀”。新沂市累计投入7000万元建设智慧农田,35万亩示范点带动周边25万亩农田,每年每亩增收300-400元。
三新配套:打造绿色农业新方式
在棋盘镇无人机培训基地,飞手陈飞正在调试施肥设备。“这台无人机能搭载100斤肥料,一天可完成300亩地的施肥任务。”陈飞说,配合配方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肥用量减少12%~15%。
这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的三新配套模式,正在新沂市全面推广。今年,该市建立了10个绿色高效施肥技术集成推进区,重点推广“配方肥+无人机追施”模式,配套缓控释肥料、水肥一体化设施等,实现“按方配肥、按方施肥”。
“我们不仅要让土地增产,更要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沂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李楠表示,通过“南京农业大学—农事服务中心—农户”产学研模式,农技人员已为近万亩农田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推动传统农业向“云管理”转型。
丰收在望:科技奏响田园新乐章
眼下正值小麦扬花灌浆期,新沂市农技人员分区包片开展“一喷三防”指导。在瓦窑镇瓦窑村,无人机正喷施叶面肥和微生物菌剂,这些“一地一测”的配方产品在满足当前小麦营养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科技让种田更简单、更高效。”李洁望着长势喜人的麦田,算起经济账:“无人机施肥每亩省12元,配方肥省30元,再加上增产的150斤粮食,今年每亩至少多赚400元。”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新沂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与智慧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化肥减量增效,更探索出一条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这片84.5万亩的小麦主产区,正以科技为笔,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