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弘扬劳动精神,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号召,依托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整合京东产业学院平台资源,联合校内典型生成型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创新构建“劳动+技能”双轨并行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技能、塑造价值观、践行社会责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一批兼具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场景1:商贸服务劳动实践——从“理货员”到“管理者”
在校内超市与肯德基门店,学生从基础的卫生打扫、商品理货、货架整理起步,逐步接触5S现场管理、WMS系统操作等专业技能,并通过轮岗担任“一日店长”制定促销方案,实现从体力劳动向管理思维的跃升。数据显示,80%参与学生熟练掌握了供应链管理系统操作技能,60%提出的货架陈列优化建议被企业采纳,直接带动门店客流量提升15%。




场景2:助农劳动实践——从“田间”到“云端”
在徐州铜山草莓种植基地,学生亲身参与翻土、栽种、采摘等农事劳作,深刻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这种沉浸式劳动实践激发出的责任感,转化为电商专业学生“直播助农”的实际行动。依托抖音直播平台技术支持,学生团队策划了“乡村振兴·莓好生活”主题直播,通过短视频预热、社群运营、优惠券发放等数字化营销手段,单场销售额达6000元,帮助30余户农户拓宽销售渠道。



场景3:智慧物流劳动实践——从“环保”到“科技”
在京东物流园区与校园快递站,学生参与完成快递包装分类回收、循环材料改造等环保行动,并操作无人配送车、智能分拣系统等前沿技术设备。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开发的可回收快递袋,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商业模式。通过设置校园共享站点、推行押金制循环使用,快递包装损耗率下降30%。该项目在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这种“劳动+科技”的实践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智能设备的技术能力,还加强了他们的绿色发展意识。


校企资源的深度整合是实践育人模式成功的关键。学院联合京东打造的产业学院,不仅提供了技术平台与实训场景,还将企业标准引入到劳动评价体系中,确保实践内容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课程化设计有效解决了劳动教育“碎片化”难题,打破了传统劳动教育的单一化,实现技能训练与劳动体验的深度融合。通过将清扫、农业、环保等劳动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理解5S管理、直播运营和配送管理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田间劳作与技术应用等实践环节,青年学子切实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脉搏,激发了社会责任感。